【编者按】精品学习网考试频道小编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2013年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复习笔记:姓、氏、名、字、号”,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请看正文:
姓、氏、名、字、号
(一) 姓
姓在中国古代早期是一个氏族的号,如皇帝姓“姬”,炎帝姓“姜”,太 姓“风”,少 姓“嬴”,夏族姓“姒”,商族姓“子”,周族姓“姬”等。
在奴隶社会中贵族有姓,平民和奴隶无姓。
(二) 氏
氏是姓的分支。如周人姬姓下分孟、季、孙、游等氏,姜姓下分申、吕、许、纪、崔、马等氏。姓不变化而氏的变化很大,隔一两代就可能改变。氏的得名有多种原因,有的以封地名为氏,如蔡、蒋、霍等;有的以所居地为氏,如西门、东郭等;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乐正等;有的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的“孔”。
战国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氏和姓逐渐混同,汉代通称为姓。
(三) 名、字
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举行成人礼时、女子15岁时举行许嫁礼时取字。名和字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意义相同或相近:屈平字原(屈原);冉耕,字伯牛;端木赐,字子贡等。意义相反:曾点,字皙(“点”意为稍黑,“皙”意为肤色白)。名和字还可以有其他的联系。如孔丘,字仲尼,是因为其父在名叫“尼丘”的山上祈祷神灵才生的。
周代男子“字”前的“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伯禽”、“叔向”、“季路”,字后加“父”或“甫”表示性别,如“仲山甫”、“仲尼父”等。春秋时普遍的方式是加“子”字,如“子产”(公孙侨)、“子有”(冉求)、“子渊”(颜回)等。
上古尊对卑、上对下直呼其名,对尊辈、平辈不能直呼其名,对父母连“字”也不能称呼。
(四) 号
号也称别号、别字,可以自取,字数较自由。如陆游自号“放翁”,邱处机号“长春子”,李白自号“青莲居士”,陶潜自称“五柳先生”等。常见的是两个字。如辛弃疾号“稼轩”,王安石号“半山”,黄庭坚号“涪翁”等。有人取不止一个号,如黄庭坚又号“山谷道人”等。
取号的风尚盛于唐以后的宋,以后文人几乎都有自己的号。、
避讳
“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长名字相同的字,用改字或缺笔的方法来回避。如汉高祖名刘邦,汉代改《论语》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为“何必去父母之国”;汉文帝名刘恒,则“恒山”改叫“常山”;汉光武帝名刘秀,则“秀才”改称“茂才”;唐太宗名李世民,则唐代将“观世音”改为“观音”。清人著作或清刻古书中,因康熙皇帝名“玄烨”,则其他地方用到“玄”字,如“玄武”、“玄黄”、“玄鸟”时则改为“元”;“玄武门”改为“神武门”,“玄武大帝”改为“真武大帝”。采用缺笔划避讳的,如唐代“世”字作“ ”,宋代“恒”字作“ ”(避真宗赵恒讳),清代“玄”字作“ ”(避康熙玄烨讳),“胤”字作“ ”(避雍正胤祯之讳)。唐后避孔子讳,“丘”字作“ ”等。
每一朝代的皇帝之名是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孔丘之名唐后各代均避讳。长上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避讳始于周代,行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两宋,苛于清代,民国成立后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