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颐和园散记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前身为清漪园,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此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成于1764年,原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曾被英法联军焚毁和八国联军破坏,但都被再次修复。1992年被评为“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得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搭上去颐和园的车,车上,恰好收到TheCool师兄的短信,被告知北京有哪些大型的书店。回信感谢间,车已到了颐和园北宫门。
本来6年前已经来过颐和园,原计划是到圆明园的,但一来找不到直达车,二来估计里面也仅有些残壁断瓦,没什么好看,三来时间比较紧张,便改到了颐和园,走一条以前没走过的路线。
在门口买了张5块钱的颐和园详细地图,然后拿学生证买了张15块的学生票,便大大咧咧地踏进北宫门。
忽然,手机响了,是某某溜冰鞋老板打来的国际长途,本想谈某个项目的事,听说我在北京,便托我去首都体育馆看看真冰场馆的情况,如此看来,原计划要改动一下了。
可怜仅通话几分钟,便把我刚冲值的卡打得快见底了,所以后来有同学打电话给我的时候中途断线,sorry。
进门是苏州街,全长300余米,一水两街,两岸作市,是一条专供清朝帝后妃嫔们逛市的商业街。听身边的一个旅游团的导游说,此园建于乾隆年间,江南水乡风格,仿苏州水街修建,两边的街市有茶铺、钱庄、布店、当铺等等。
由于进去要另买门票,而且里面的店铺都不开门,所以仅在桥上四处看看了事。
苏州街往上走,便是松堂,松堂往上,眼见是一座藏蒙风格的寺庙建筑,立于山顶。此为象征须弥山的香岩宗印之阁,是四大部洲的中心大殿。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另有八小部洲。
四大部洲建筑群又称为“小布达拉宫”,但见香岩宗印之阁大门紧闭,也懒得再爬上去细看,所以便循左边小路往东而走。
小路边有很多古树,可惜有些已经摇摇欲坠,全赖一根根大铁柱支撑,煞是危险。走了十多分钟,看到路左边有个奇形怪状的小石门,里面隐隐传来唱戏的声音,便一头钻了进去。
此处便是谐趣园。
谐趣园是著名的园中之园,乾隆时仿无锡寄畅园建造,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之意境而命名。
一眼看去,是一些古房加走廊围着一个荷花池,古为帝后垂钓赏荷之所。园中有“一亭一径、一步一景,景随步移,步步皆奇趣”的意境,处处体现一个“趣”字,谐趣园有八趣,即时趣、水趣、桥趣、书趣、楼趣、画趣、廊趣、仿趣,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水趣、桥趣和楼趣。此时,江南荷花已开。
但估计北方荷花开得较晚,遍池尽是水绿,加上旁边涵远堂、知春堂的红墙绿瓦,知鱼桥边垂柳绿影婆娑,心感慈禧那老太婆还真会享受,假如到了今天,她不当皇太后还能当个“古建筑鉴赏红旗模范”骗骗钱谋生。
环池的XX堂现在都成了小贩买纪念品的地方,进去买了些给同学的手信。出来时,碰到有人做纪念钥匙扣的,花几分钟时间,被人用照相机以荷花池当背景照了两张相,打印出来,剪裁好,加上硬套,便成了我来过颐和园的永久呈堂证供。
走着走着,不觉间便到了东宫门,但此时还不想那么快出去,便再往南走,过了文昌阁。
出现在眼前的是昆明湖,湖的面积占去了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其大可想而知。乾隆曾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以前听说昆明湖的水引自于某某山的泉水,水清见底,可以看到水下的鱼儿游来游去,但现在看来,湖水都已经相当浑浊,前几年还从湖底挖出过炸弹,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恢复以前的景致了。
在湖边的小屋里发现有用大米做微雕纪念品的,便进去做一个带给同学的手信。等ing的时候,忽然接到某同学的电话,说不多久就断了线,SIG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