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西教师资格《心理学》高频考点19

2014-10-15 09:57:47 字体放大:  

2014年江西教师资格《心理学》高频考点19

三、掌握部分: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在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