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西教师资格《心理学》知识重点9

2014-10-21 09:57:57 字体放大:  

2014年江西教师资格《心理学》知识重点9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实质: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

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

(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情感成分,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各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3.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实质:

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②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③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④具有相对稳定性;

⑤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4.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①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②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1)直觉式道德情感;(2)想象式道德情感;(3)伦理式道德情感。

6.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理论;

(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

(3)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10岁以前,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2)10岁以后,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8.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9.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强调青少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对其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

10.社会参与经验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

(1)可促使青少年联系他人反思自身,从而改善道德观念和行为;

(2)可以影响其若干年后自愿参与社会的行为;

(3)可能提高成年期参与政治活动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可能性。

11.道德同一性具有两个基本的要素:

(1)对他人的尊重;(2)对社会的尊重。

1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3.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1)亲历学习;

(2)观察学习。

14.品德学习的形成过程:(1)依从;(2)认同;(3)内化。

15.品质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1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澄清; (5)奖惩控制。

17.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

——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

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④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⑤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⑥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18.利用群体约定的操作程序: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一致同意计划付诸实施,每位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