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强化练习11

2014-09-24 11:49:04 字体放大: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强化练习11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答案解析:分析推理题,代入法。将A项代入,最多6-2=4个孩子有雀斑,矛盾;将B项代人,最多有6-3=3个孩子卷发,矛盾;将C项代入,无矛盾;将D项代人,最多4个孩子有雀斑,矛盾。故答案选C。

2、C。答案解析:结论型题目。题干只是说有一位中国画家觉得毕加索的做法“可气”,不是不以为然,况且也没有提到中国作家对这种做法的态度,A项错误;由题干只能推出毕加索参与过许多艺术类型的创作,而无法推出其他人的情况,B项错误,C项正确;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故答案选C。

3、A。答案解析:l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后,英法对德宣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4、C。答案解析:极光是常常出现于高磁纬地区上空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它是由于来自太阳活动区的带电高能粒子(可达l万电子伏)流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所以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

5、D。答案解析:《时间简史》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撰写的一本有关宇宙学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大爆炸探秘》是英国科学读物专业作家约翰•格里宾的著作。《自然的终结》是美国的比尔•麦克基本的著作。《物理世界奇遇记》是美国的乔治•伽莫夫和英国的罗素•斯坦纳德的著作。

6、C。答案解析:“地球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1/700秒”是对“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的说明,只要理解了这一句话,便可得出正确答案。地球一天即自转一周的时间,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而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时间延长,说明地球转动的速度减慢了,所以这个“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因此正确答案为C。D项与C项意思相对,显然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地球运行时间”的问题,故A、B两项不选。

7、C。答案解析:“有人也许认为”说明作者对这个观点是持反对意见的,由此可排除表肯定的B、D。由后文的“这种关注就应包含对支撑义理的材料的审慎核查与选用”可知,作者强调对材料真实性的审核,而划横线处的观点则是以“不妨害义理”为理由模糊材料细节,故对此理解最准确的应为C项。划线句子并未强调要重视表达义理,而只是以此为借口,故A不选

8、D。答案解析:根据话题统一原则,文段说的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谈到了“孔子的理想人格”,为正确答案。本题也可用排除法来解,A项“发展了前人的学说”材料内容未体现,排除。材料也没有谈到“庸人”和“圣贤”的区别,排除B项。C项是对“礼”和“仁”的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不如D项与前文衔接紧密,也排除。

9、D。答案解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是“不必夸大书籍对人的品格的影响”,因此横线处填入的句子应体现这一观点,A、B、C三项均夸大了书籍对人品的影响,只有D项表明了书籍对人品的影响有限,故当选。

10、A。答案解析:由文段可知,以60年代为分界线,诺贝尔文学奖由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变为了白人作家占少数甚至完全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代后也是欧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候,由此作者提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这也是作者的潜在观点,即“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B、C两项说法本身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

11、A。答案解析:‘‘延口残喘”是指一息尚存,生命即将终结。此处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悲愤、压抑和无奈的情绪,而不具有英勇抗争,一往无前的含义,故答案选A。

12、C。答案解析:由“苏轼认为,贾谊才学虽高,但不能审时度势,以致郁郁而死,未尽其才”可知,A项正确;由“他还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可知,D项正确;由“但是,导致贾谊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当朝统治者的错误。”可知,8项正确。文段并未提及苏轼的经历,C项说法没有依据,故不符合文意,当选。

13、D。答案解析:英国于1950年承认新中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瑞典于l950年1月14日承认新中国,1950年5月9日同中国建交,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14、A。答案解析: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丝,计量单位。苟,马虎、大意。

15、D。答案解析:京剧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16、A。答案解析:“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未成熟而又相对独立的“人”,并以自已的思想、学识、言行和人格,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道德风貌、行为习惯、个性特征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用自己的积极行为去影响学生的行为,用自己的良好个性去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正确态度去影响学生的态度,以便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17、B。答案解析:第多斯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

18、B。答案解析:“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工作是变动不居、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突发情况所做出的及时反应、妥善处理的应变能力上,即教育机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活动必然会有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历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积累,包括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深入地亲近与了解学生,善于反思与探究,机智地开展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活动涌现创造性。

19、D。答案解析: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20、B。答案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21、B。答案解析: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22、A。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

23、A。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并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24、B。答案解析:《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5、D。答案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

26、D。答案解析:《子夜》作者茅盾,《泯灭》作者梁晓声,《沉沦》作者郁达夫。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l4部。散文名篇:《过客》《秋夜》等。

27、D。答案解析:A项,把油蛉、蟋蟀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B项,明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C项,“晴”同“情”,为双关。D项,由“像宝塔一样兀立在海面上”可知,为比喻。因此本题答案为D。

28、D。答案解析:《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二八”与“三五”的用法相同,都是用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数字。故选D。

29、C。答案解析:古代东方四大文明:中国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30、A。答案解析: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经历:亲自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根据题意应选阅历。积累是逐渐聚集,积聚则是逐渐聚在一起而增多。与积累相比,积聚更强调结果,从句意来看,用积聚更恰当。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