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习网教师资格频道编辑为考生搜集整理了“2012年四川省教师资格心理学B考前密押试卷(二)”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考前密押试卷
心理学(B级) (二)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称为内部动机,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属于( )
A.附属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2.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学者是( )
A.海德
B.维纳
C.凯利
D.罗特
3.反映在校内的各种活动之中,能使教育和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媒介是( )
A.教师技能
B.师生的认知水平
C.校风
D.师生关系
4.利用计算机的音乐功能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是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 )方面的应用。
A.课堂讲解演示教学
B.个别化学习
C.虚拟教室
D.远程教学
5.感知一运动不协调属于( )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A.学习困难儿童
B.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
C.盲和弱视儿童
D.弱智儿童
6.在教师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学生的固定形象是( )
A.评价性学生观
B.移情性学生观
C.刻板印象
D.皮格马利翁现象
7.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是指( )
A.问题情境
B.功能固着
C.知识经验
D.定势
8.奥苏贝尔认为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是( )
A.概念记忆
B.概念理解
C.概念同化
D.概念运用
9.班杜拉认为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不包括反应结果的( )
A.信息功能
B.记忆功能
C.动机功能
D.强化功能
10.使学生能从营养学的角度懂得洋葱是蔬菜,又能从植物学的角度懂得洋葱是植物的茎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积极归因训练包含的意义是( )
A.运气归因
B.情绪归因
C.努力归因
D.能力归因
E.现实归因
12.男女儿童之间在学习方面的差异包括( )
A.言语能力的差异
B.数学与空间能力的差异
C.成就动机的差异
D.智力水平差异
E.生理与心理差异
13.所谓特殊儿童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
A.身心特质有一定障碍
B.身心特质不同于常态
C.学习成绩赶不上教学进度
D.生活不能自理
E.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得到正常的适应与发展,需要借助特殊的协助
14.智力训练的方案大致可分为对( )的训练。
A.智力本身
B.思维能力
C.元认知
D.学习策略
E.学习能力
15.从动作的特点及其关系来划分,可把动作技能的迁移划分为( )
A.顺向迁移
B.双侧性迁移
C.逆向性迁移
D.动作一动作的迁移
E.语言一动作的迁移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6.彼得罗夫斯基按照学习活动的性质把学习分为__________和认知学习两种类型。
17.原理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__________的说明。
18.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设计者是__________。
19.动机是以内驱力和__________为必要条件的。
20.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对立统一的随能否__________而转移。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2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
22.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经历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
23.从众意味着个性的丧失,因而是一种消极现象。( )
24.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
25.课堂气氛不会导致从众现象的发生。(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心理健康所包含的二层含义。
27.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8.格式塔学习理论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是什么?
29.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0.教师在培养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方面应注意哪几点?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小题10分,第32小题15分,共25分)
31.试评价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32.论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B(P408)2.A(P442)3.D(P467)4.A(P483)5.A(P516)6.C(P542)
7.D(P191)8.C(P178)9.B(P93)10.B(P123)
1.[解析]认知的内驱力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是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也就是想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用以区别以学习成就之外的目标为动机的指向,并以赢得学习成就之外的奖励为满足的外部动机。
3.[解析]师生关系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上,而且反映在校内的各种活动之中,它是教育和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媒介。
4.[解析]多媒体技术具有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的能力,将其用于课堂教学,模仿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功能,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可增强和丰富学习者正确观察和解释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便于学生学习用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变化过程复杂的、抽象的或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内容。
8.[解析]所谓概念的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奥苏贝尔认为,概念同化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
9.[解析]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具有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和强化功能。
10.[解析]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对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合,通过类推、分析、比较、综合,明确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消除可能产生的混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关键特征为根据在各项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精细的联系,使所学知识能综合贯通,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例如学生不仅能从营养学的角度将黄豆和洋葱归入蔬菜,使之成为蔬菜这一知识系统的具体内容,也要能从植物学的角度懂得:豌豆是植物的种子,而洋葱是植物的茎。
二、多项选择题
11.CE(P427)12.ABC(P468~469)13.AE(P497)14.ABCD(P302~303)15.BDE(P254)
11.[解析]“积极归因训练”模式是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积极归因训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第二层含义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是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
14.[解析]随着研究的深入,涌现了大量的智力训练方案,这些方案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是对智力本身进行的训练。第二,是对思维能力进行的训练。第三,是对元认知进行的训练。第四,是对学习策略进行的训练。
15.[解析]从动作的特点及其关系来划分,可以把动作技能的迁移划分为以下几种迁移形式。(1)双侧性迁移。(2)语言一动作迁移。(3)动作一动作的迁移。
三、填空题
16.(P38)反射学习17.(P180)言语18.(P300)比奈19.(P404)诱因20.(P456)满足各自的利益
四、判断改错题
21.(P2)√
22.(P250~251)√
23.(P452)×改正:从众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24.(P328)√
25.(P461)×改正:课堂气氛会形成群体压力,群体压力可以导致从众。
五、简答题
26.(P372)
(1)是心理上的正常状态。
(2)处于这种正常状态,能使个体实现内外平衡。
27.(P383~384)
(1)在语言表达上,要求既鲜明准确、毫不含糊,又讲究分寸、委婉合宜,使教育者的劝导、帮助易于为受教育者所理解、接受。
(2)在情感交流上,一方面要靠耳目传情,把教师的坦诚、信任、关怀、体谅和期待等复杂的情感通过眼神的调节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要凭借表情、手势、体态的恰当使用,使学生及时领会教师的意图和希望。
(3)在探索学生内心世界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吐露真情,启发他们准确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
28.(P98)
(1)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2)从学习的过程来看,首先,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系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这种组织的方式遵循着知觉的规律。其次,就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过程中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因此,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
29.(P51~252)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熟练操作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2)能利用细微线索。
(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30.(P301~302)
(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
(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
(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六、论述题
31.(P73)巴甫洛夫与华生提出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是有重要意义的。巴甫洛夫把比较精确而又客观的方法引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把生理与心理统一起来,对高级心理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对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提出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揭示了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对科学地、唯物地说明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是有历史功绩的。华生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强调使用客观方法研究心理,使美国心理学从注意于意识和主观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和客观主义,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他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
研究引进学习领域,对有机体后天获得经验的过程作出了系统的解释,形成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对于促进对有机体学习过程的了.解与研究,促进学习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确实可以对相当一部分学习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然而,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说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只可以解释部分较简单的、低级的学习,而且即使是简单的学习,也不能完全用这种条件反射来解释;因为,如前面所述,这种经典性条件反射建立的前提是有机体先天就存在的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而对于复杂、高级认识过程的学习,用这种条件反射原理来解释,就会犯简单化和机械论的错误。毕竟,学习远远不局限于条件反射式学习一种形式。
32.(P328~329)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其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第二,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条件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代表人物的品德,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典范,往往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第三,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以上为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2012年四川省教师资格心理学B考前密押试卷(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