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准备了考试的具体内容,希望可以给考生提供帮助
201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心理学冲关密卷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专制型
B.放纵型
C.民主型
D.集体型
2.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 )。
A.外部
B.成就
C.交往
D.任务
3.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
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
4.一般说来,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交往动机
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D.无意识动机
5.教师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
A.有直接影响
B.有间接影响
C.没有影响
D.有一定影响
6.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7.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 )。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8.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9.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0.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定势
B.讲解
C.启发
D.迁移
11.教师威信的重要来源是( )。
A.高尚的职业道德
B.学识渊博
C.情感丰富
D.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
12.“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 )的观点。
A.乌申斯基
B.波斯纳
C.阿尔波特
D.斯金纳
13.( )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其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
A.观察
B.案卷分析
C.情感评价
D.测验
14.信度是指测验的( )。
A.正确性
B.可靠性
C.真实性
D.适合性
15.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被称为( )。
A.效标关联效度
B.预测效度
C.构想效度
D.内容效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 )的作用。
A.描述
B.解释
C.验证
D.预测
E.控制
2.下列描述符合少年期特征的是( )。
A.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B.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C.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D.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3.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环境差异
4.以下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
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认知结构
5.学习的定义说明( )。
A.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
C.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短暂的
D.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E.学习是生理心理成熟的结果
6.学生的学习内容有( )。
A.知识、技能的掌握
B.学习策略的掌握
C.潜意识的挖掘
D.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E.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7.元认知知识包括( )。
A.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
B.对任务的认识
C.对有关学习策略的认识
D.对学习策略使用方面的认识
E.对教师的认识
8.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包括( )。
A.起始状态
B.中间状态
C.目标状态
D.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E.答案
9.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 )的问题。
A.无结构
B.认知性
C.有结构
D.无固定答案
10.下列属于模象直观的有( )。
A.各种图片
B.图表
C.模型
D.幻灯片
E.教学电影电视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
2.教育心理学•小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
3.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
4.儿童过度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
5.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 )
6.问题的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
7.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
8.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9.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10.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
1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
13.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
14.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个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 )
15.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1.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德育原则?( )[单选题]
A.符合
B.不符合
2.下列选项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多选题]
A.该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C.德育过程中,只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目的
D.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了肉进了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会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听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然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1.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这名男同学?( )[单选题]
A.批评
B.鼓励、启发
2.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
2.教育心理学•小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
3.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
4.儿童过度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
5.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 )
6.问题的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
7.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
8.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9.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10.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
1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
13.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
14.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个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 )
15.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1.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德育原则?( )[单选题]
A.符合
B.不符合
2.下列选项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多选题]
A.该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C.德育过程中,只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目的
D.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了肉进了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会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听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然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1.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这名男同学?( )[单选题]
A.批评
B.鼓励、启发
2.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
2.教育心理学•小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
3.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
4.儿童过度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
5.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 )
6.问题的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
7.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
8.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9.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10.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
1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
13.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
14.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个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 )
15.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1.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德育原则?( )[单选题]
A.符合
B.不符合
2.下列选项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多选题]
A.该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C.德育过程中,只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目的
D.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了肉进了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会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听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然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1.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这名男同学?( )[单选题]
A.批评
B.鼓励、启发
2.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
2.教育心理学•小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
3.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
4.儿童过度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
5.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 )
6.问题的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
7.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
8.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9.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10.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
1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
13.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
14.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个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 )
15.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1.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德育原则?( )[单选题]
A.符合
B.不符合
2.下列选项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多选题]
A.该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C.德育过程中,只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目的
D.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了肉进了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会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听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然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1.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这名男同学?( )[单选题]
A.批评
B.鼓励、启发
2.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
2.教育心理学•小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
3.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
4.儿童过度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
5.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 )
6.问题的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
7.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
8.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9.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10.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
1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
13.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
14.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个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 )
15.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1.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德育原则?( )[单选题]
A.符合
B.不符合
2.下列选项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多选题]
A.该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C.德育过程中,只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目的
D.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了肉进了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会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听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然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1.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这名男同学?( )[单选题]
A.批评
B.鼓励、启发
2.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
2.教育心理学•小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
3.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
4.儿童过度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
5.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 )
6.问题的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
7.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
8.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9.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10.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
1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
13.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
14.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个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 )
15.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1.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德育原则?( )[单选题]
A.符合
B.不符合
2.下列选项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多选题]
A.该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C.德育过程中,只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目的
D.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了肉进了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会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听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然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1.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这名男同学?( )[单选题]
A.批评
B.鼓励、启发
2.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
2.教育心理学•小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
3.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
4.儿童过度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
5.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 )
6.问题的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
7.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
8.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9.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10.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
1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
13.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
14.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个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 )
15.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1.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德育原则?( )[单选题]
A.符合
B.不符合
2.下列选项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多选题]
A.该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C.德育过程中,只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目的
D.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了肉进了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会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听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然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1.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这名男同学?( )[单选题]
A.批评
B.鼓励、启发
2.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
2.教育心理学•小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
3.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
4.儿童过度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
5.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 )
6.问题的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
7.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
8.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9.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10.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
1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
13.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
14.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个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 )
15.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1.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德育原则?( )[单选题]
A.符合
B.不符合
2.下列选项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多选题]
A.该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C.德育过程中,只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目的
D.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了肉进了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会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听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然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1.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这名男同学?( )[单选题]
A.批评
B.鼓励、启发
2.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
2.教育心理学•小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
3.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
4.儿童过度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
5.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 )
6.问题的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
7.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 )
8.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9.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10.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
1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
13.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
14.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个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 )
15.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1.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德育原则?( )[单选题]
A.符合
B.不符合
2.下列选项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多选题]
A.该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C.德育过程中,只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目的
D.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了肉进了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会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听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然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1.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这名男同学?( )[单选题]
A.批评
B.鼓励、启发
2.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鲍姆宁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型、放纵型、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民主型下的儿童最成熟。
2.B【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D【解析】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诱因。
4.C【解析】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由内在动机支配下行为更持久。
5.A【解析】略。
6.C【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定义。
7.A【解析】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8.C【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9.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D【解析】学校情境巾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
11.D【解析】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威信的重要来源。
12.A【解析】略。
13.B【解析】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其内容丰要足按照•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
14.B【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15.D【解析】心理学上,效度可分为效标关联效度、预测效度、构想效度和内容效度等。其中,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被称为内容效度。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解析】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2.ABCD【解析】见教材相关内容陈述。
3.ABC【解析】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4.ABC【解析】认知结构属于影响迁移的主观因素。
5.ABD【解析】见教材关于学习的心理实质的论述。
6.ABDE【解析】学生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
7.ABCD【解析】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一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
8.ACD【解析】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9.AD【解析】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10.ABCDE【解析】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故以上选项均为模象直观。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教育心理学既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同时也研究个体差异。
2.√【解析】略。
3.×【解析】认知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
4.×【解析】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是厌学症的主要表现。
5.×【解析】道德虽有其社会共同性,但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种社会关系的阶级性决定了道德的阶级性,表现为各个阶级都是以自己的道德观念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各阶级的道德都是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利益的反映。
6.√【解析】略。
7.×【解析】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8.√【解析】略。
9.√【解析】略。
10.√【解析】略。
11.×【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12.×【解析】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13.×【解析】发展到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14.√【解析】略。
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题
(一)1.B
2.ABD
(二)1.B
2.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