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讲解: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010-12-16 11:25:29 字体放大:  
编者按:教材是考试的依据,所以先得从教材下手。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讲解: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生在复习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以基础为根本,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全面复习,有所侧重。

   相关推荐:
   教师资格考试专题
   2010年教师资格报考指南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语文说课指导专题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

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0岁)

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