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资格考试《儿童心理学》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

2011-05-26 10:42:59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采集整理了2011教师资格考试《儿童心理学》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供大家参考。

儿童有了道德意识,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从道德品质的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要求看来,更重要的是怎样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正如教师经验和观察研究所证明的,儿童在道德品质上,言与行、认识与行动脱节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儿童的言与行、认识与行动脱节的情况,不只在道德现象领域中存在,在非道德现象领域(如知识与技能技巧)中也存在。同时,这种现象虽然具有一定的年龄阶段特点,但是,在正确的教育下,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认识与行动脱节的情况都是可以相对减少的。

某些研究者认为:儿童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越大。其实,在这里,主要不是年龄特点问题,如果说有年龄特点问题的话,那只是由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行为比较简单,比较外露,他们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行为;而年龄较大的儿童,行为就比较复杂,也日益学会掩饰自己的行为。

在正确的教育下,小学儿童比学前儿童更能把道德知识运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言行脱节的现象仍然是存在的。根据一些观察和实验研究看来,小学儿童道德品质上言行脱节的现象,主要有以下的情况和原因。

第一,由于模仿的倾向。小学儿童还有强烈的模仿倾向,他们往往喜欢模仿同学或成人的行为,模仿电影或戏剧的角色,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等。他们感到这种模仿很有意思,以致明知被模仿的举动是不正确的、不好的,但仍然照样做了。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教育儿童正确对待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并为儿童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事实也证明:教师或家长本身的言行脱节会对儿童发生很坏的影响。例如,教师要求儿童整洁,而自己却很不整洁,这样,教师的要求就不能对儿童起教育作用。

第二,由于无意。有些儿童明明知道道德规则,但是无意地做出了不好的行为来。他们常常在做错以后很惋惜地说:“不知怎的就做出来了。”这在低年级儿童更是常有的事,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形成必要的道德习惯。因此,教师注意改造儿童的旧的不良习惯和建立新的合乎道德要求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第三,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有些儿童虽然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但是他们在某些人的面前表现得言行一致,而在另一些人的面前却言行不一致。例如,有些儿童在父亲面前听话,在母亲面前却不听话。有些儿童在某一教师上课时守纪律,在另一个教师上课时却不守纪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教师或成人的教育不统一所造成的,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原因,如教师的教学法不良或成人本身有缺点等等。

第四,只会说,不会做。有些儿童一般是理解道德原则的,他们能够正确地说出在什么样的场合应当怎样行动,但是他们的行为中却不力图按照这些道德知识去行事。道德知识是一回事,道德行为却是另一回事。例如,他们称赞一些英雄人物的道德品质,并给很高的评价,但是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常常不能努力学习,不能遵守集体纪律,而且并不感到什么惭愧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