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的应用2

2011-05-26 13:24:02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1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的应用2供大家参考。

二、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应用知识的具体过程,将因课题的性质,难易程度等等不同而有区别。就其智力活动方面来说,一般包含审题、联想与课题的类化三个彼此相联而又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基本环节。

(一)审题

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与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审题是应用所学知识,使教材得以具体化的首要环节,是通过想象、思维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系列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审题时容易发生的困难和错误是有一些学生往往不重视审题,在对题意还没有彻底了解,对课题结构(条件与要求及其联系)还没有明了以前,就进行猜测或盲目尝试,这经常是运用过程中发生障碍或错误的一个原因;另有一些学生则经常忽视、遗漏课题中隐蔽的但是重要的因素,这也是造成应用错误的原因;还有一些学生不善于在整个应用过程中保持课题映象,往往遗忘了课题的条件与要求,导致应用过程的中断,需要重复审题。教师必须注意克服学生的这些错误。

要克服审题方面的困难与错误,教师必须注意:经常提醒学生重视审题,以养成良好的智力活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程序,并注意课题中那些比较隐蔽的因素;提醒学生不仅要了解课题,同时要记住课题;课题的题材应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接近,叙述要简明。

(二)联想

联想一般指由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另一种与此相联的心理过程的现象,它是在课题的条件和要求的作用下,有关知识在头脑中的重现。知识的重现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直接重现是由课题的条件和要求直接引起的。例如学生一看到a3•a4=?这个代数式时,就会立刻重现出am•an=am+n的法则来,并能据此法则直接得出答案。间接重现是利用中介性的联系来引起的,是有步骤地进行的智力活动。学生常常是先想出与所要重现的知识有联系的那些知识,然后再以它作为中介逐步接近所要重视的知识。从重现的过程可以看到,它不是先前已识记知识的简单重现,而是要把想起来的很多有联系的知识经过“筛选”,才能在其中找到所需要的知识。

学生在进行联想(即重现有关知识)时,容易发生困难和错误,往往是下面三种原因:第一,学生当时的生理状态。如果在长时间从事紧张的智力活动后,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由于能量消耗过多,便转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这时有关知识的联想将发生困难。第二,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如在缺乏信心、过分紧张、注意涣散等情况下,都可以阻碍知识的联想。第三,旧知识的干扰。新知识的联想可以因相似的那些牢固的旧知识的干扰而发生障碍,以致不能识别新旧课题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三)课题的类化

课题的类化,也叫做课题的归类,即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同类事物的知识系统中去,以便理解当前课题的性质,从已有知识中找到解决这个课题的途径或方法。

课题的类化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最终环节。它是在审题与联想的基础上,通过获得的概念、原理、法则等抽象知识的再生、改组,对课题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揭示出当前课题与过去例题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时实现的。只有完成了这一环节,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同类新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而把当前课题纳入相应的知识体系中去,以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

课题的类化因课题的繁简难易和学生解题技能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应用知识的这些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地联系着的。在审题的时候,需要知识的联想,才能很好地了解题意,在课题类化和联想时,又常需要重新反复地审题,加深课题的映象,才能形成符合题意的解答判断。因此,我们不能把应用知识的这些过程互相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