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资格考试:幼儿的记忆2

2011-05-26 14:07:00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精品学习网为朋友们搜集整理了2011教师资格考试:幼儿的记忆2供大家参考。

第三,四个过程之间的关系。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 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例题]

1、判断:记和忆是两个过程。

参考答案:正确。◆记和忆是两个过程,记是将感块转化到大脑内储存的过程,感块进入大脑后就成了记块。忆是将记块取出来的过程。“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2、★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多次地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建立了联系。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原刺激物出现,能认)。回忆(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原刺激物没有出现而在头脑中浮现)。

第二,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知识扩充(注:不作为应试记忆)

《辞海》中“记忆”的定义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

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记忆的含义表述得更确切一些。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名词解释)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选择、填空题、判断题)

◆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可根据表象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种类,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等。

2.特征

(1)直观性(形象性)

表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和原物体有相似之处,有一定的逼真感。这就是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

提示:(表象≠客观事物。)由于此时客观事物不在面前,而是通过回忆而浮现出来的,因此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由于此时客观事物不在面前,而是通过回忆而浮现出来的,因此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2)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反映着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它不是某一次感知所留下的个别特点。

[例题]表象与思维的异同。

◆表象和思维都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概括用的是语词;表象概括的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而思维概括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表象看作是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