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6

2011-05-26 14:12:58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精品学习网整理了2011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6供大家参考。

三、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重点)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⑴ 婴儿期(0~1.5岁)信任感――不信任感 (基本任务是形成信任感)

⑵ 幼儿期(1~3岁)自主感――羞耻感与怀疑感 (基本任务是形成自主性)

⑶ 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内疚感 (基本任务是发展主动性)

⑷ 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自卑感 (基本任务是发展学习中的勤奋感)

⑸ 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感――同一感混乱 (基本任务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指动机/能力/信仰及经验形成自我一致性的形象)

⑹ 青年期(18~24岁)亲密感――孤独感 (基本任务是形成亲密感)

⑺ 成人期(24~65岁)繁殖感――停滞感 (发展可能性是:一是积极的发展,即繁殖感。另一是消极的发展,即停滞感。)

⑻ 老年期(65岁~死亡)自我整合――绝望感 (这是人对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接近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是一个人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对人信任,有安全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主要是通过与父母的依恋形成的。举例。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双重渴望:既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同时也渴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做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等,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力所能及地去做,鼓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养成自主的性格,如果父母过分溺爱或过分批评指责(如,你做什么都不行),就可能使幼儿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比如,儿童喜欢问自己是哪里来的问题。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如果前三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那么这一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因素了。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学习的乐趣”。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活动中不断得到成人的鼓励或表扬,就会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而就会自卑,充满失败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和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求的方向;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