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精品学习网整理了“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品德的形成”,希望考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多的收获。
品德的形成
本章考点
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与区别;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
第一节 品德概述
1.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品性、情操等。它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在是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2. 道德与品德的关系与区别:P328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4.品德的心理结构观点:(1)三位一体的心理品德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式(2)四要素理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品德心理结构的系统学说:(林崇德1989提出)品德结构是多侧面、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的开放的整体和系统。
5.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
(3)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连续性
(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5)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端性
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1、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
(1)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对偶故事法★又称“道德两难故事”★。
2、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1)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品德理论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3、新精神分析派的道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1、美国社会学家凯尔曼1961提出的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顺从、认同和 内化。
(1)顺从阶段:指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
(2)同化阶段:自觉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逐渐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
(3)内化阶段:指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
2、道德认知的形成的过程
(1)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和人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
(2)基本环节:①道德知识的掌握:是形成道德认知的前提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个体道德认知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其道德认知逐渐形成的主要标志③道德信念的产生:是系统化了的、深化了的道德知识,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个体道德生活的指南。
(3)道德认知方面的最早研究: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儿童的公正观念。
(4)现行教育干预研究中涉及的教育干预方法:短期训练法、课堂讨论法、人格发展法、学业课程法
3、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
(1)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举止时所体验的情感。
(2)道德情感的发展:P351
4、道德意志的形成
(1)道德意志:指一个人自觉地战胜利己的道德动机,坚持排除内外障碍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它是人的意志过程或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是意志的意志特征。
(2)道德意志的发展:P353
5、道德行为的形成:
(1)道德行为: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一定道德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2)美国心理学家J.莱斯特指出人的道德行为由四个过程组成:解释情境、做出判断、道德抉择、实施行为。
6、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P357
7、品德培养的策略:P361
第四节 品德不良的矫正
1、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1)客观原因:①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②家庭教育不当③学校教育的失误(2)主观原因: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②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③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2、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①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②提高道德认识,消除意义障碍③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消除习惯惰性障碍。④发展积极因素,多方法协同作用,徐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