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精品学习网整理了“201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学习动机的培养”,希望考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多的收获。
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这是因为它直接制约着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一致,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学习积极性低。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
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习更有成效。这样,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反之,不良的学习效果,使学习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收获,从而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要想使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一是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二是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我们知道,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对它的评定也遵循一定的客观标准,但是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有主观性。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第一,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第二,课题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学生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第三,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第四,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当然,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于学生学习上的真正成功,即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大多数成绩不良问题,其实质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由于新旧学习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先前学习中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为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二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为此,教师应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从间接途径考虑,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以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就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而言,很多参加的学生,最初可能并不是出于对某一门学科的爱好,而很可能是追求活动中的娱乐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比如,参加自然小组的学生,可能不是出于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是出于对外出郊游的向往;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可能不是出于对数学本身的兴趣,而是由于喜欢数学的游戏形式。但是在活动过程中,自然小组的学生就可能发展出对地理、化学、物理等方面知识的兴趣;数学小组的学生则可能会产生学习计算、测量等方面知识的愿望。结果,原来对娱乐、游戏等要求的满足,就转化成了新的学习需要。
以上是201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学习动机的培养的全部内容,更多考点请关注: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 >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