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习网教师频道编辑为参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搜集整理了:规范、得体、和谐——谈谈命题说话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四个测试题项是“命题说话”,要求应试人在给定的30个话题中抽定1个话题,单向连续说3分钟的话。其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其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项【选用测四项模式:(1)读单音节字词,(2)读多音节词语,(3)朗读短文,(4)命题说话】的设置,是按照测查语音由单一到综合、测查内容由基础到应用、测查难度从有文字凭借到无文字凭借这样的梯度排列的,“命题说话”处在整个测试的最高处,其语音标准度测查的外延,超出了(1)和(2)两个测项对语音标准度测查的外延之和,它除了要测查应试人3分钟连续说话中每一个字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的标准度,还要测查轻声、儿化、上声变调等音变现象的发音标准度,以及“啊”音变和“一、不”变调等音变现象的发音标准度。至于词汇、语法规范度测查,前面三个测项没有涉及。自然流畅度测查,单字和词语测项没有涉及,短文测项涉及了,但短文中的“流畅度”是指有文字凭借下的流畅度,而说话中的流畅度是指没有文字凭借下的流畅度。短文和说话中“不流畅度”扣分设置档也不尽相同,前者依次为0.5分、1分、2分三档,后者依次为0.5分、1分、2分、3分四档。由此看出,“命题说话”在四个测项中处于最重要地位:测查内容最多,分值最大,难度最高,实际测试的时间也最长。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头戏,应试人需要格外重视命题说话受测。为减少失分,笔者认为应试人受测说话,应力求做到“规范、得体、和谐”。
“规范”是基础要求,非常重要,它涵盖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内容。语音规范是指说话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每个字声母、韵母、声调发音的标准。语音标准测查贯穿四个测项始终。其他三个测项有文字凭借,唯有说话测项没有文字凭借,另说话还要顾及其他要素,因而说话中的语音标准要素易被应试人忽略。忽略语音标准通常表现为,说话过程中,发音器官状态松弛,语速较快,一些出现频率高、不重读的虚词往往一带而过,含混而夹带着方音成分,如“都、就是、由于、尤其、忽然、没有、按照、在、不但、所以、只有”等副词、介词或连词。由于语音标准要素被忽略,应试人的潜意识往往会受到电视广播中一些名嘴和名演员的错读影响,情不自禁地将一些常用词语读错,比如将“因为”的“为”、“处理”的“处”、“教室”的“室”、“复杂”的“复”、“质量”的“质”、“比较”的“较”、“亚洲”的“亚”、“角色”的“角”等常用字说错。应试人应该明了,在现行测试评分体系中,其他三个测项多读错一字最多扣0.2分,而说话测项多说错一字,可能影响到语音档次判定,最多可扣1分。
词汇规范是指说话使用词汇,一定要使用普通话词汇,不能出现方言词汇。不少应试人由于平时讲方言讲惯了,受测说话时,往往下意识地用普通话的语音来说方言词,自己却浑然不知,比如“很好” 错说成“蛮好”,“买冰棍儿” 错说成“买棒冰”,“她很早就起床” 错说成“她一早就起来”,“我喜欢吃土豆” 错说成“我欢喜吃洋山芋”,“把我从乡下调进城里” 错说成“把我从乡下弄到街上”,“她说他长得难看” 错说成“她说他长得死形样子”,“勉勉强强通过”错说成“跌跌爬爬通过”等等。
语法规范是指组织句子和选用句式,一定要按照普通话语法规则进行,不能使用方言的或杜撰的句子和句式。如“他腿不好”错说成“他腿子不好”,“把书给他” 错说成“把书把他”,“我的业余爱好很多” 错说成“我的业余生活有很多”,“我有一个好爸爸” 错说成“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我有一个好爸爸”,“当我爸爸17岁的时候,我爷爷就死了” 错说成“我爸爸17岁,他爸爸就死了”等等。
“规范”是对说话提出的初级要求,“得体”则是在“规范”基础上,对说话提出的中级要求,它主要是针对语体而言。普通话语体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无文字凭借的即兴说话当属口语语体。为表现口语语体色彩,说话中应多选用口语词汇,比如“但这时”可改说成“但是这个时候”,“年前”可改说成“过年之前”,“末班车午后六时许可抵达”可改说成“最后一班车下午6点多钟能够到达”等等。
为表现口语语体色彩,说话中还应多选用口语句式,即多选用短句和散句。短句相对长句而言。短句省略多,修饰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长句词语多,修饰多,结构杂,表意严密细致。但在口语中,人们接受信息不像看书一目十行,听话时语音信号是按线性序列一个挨一个鱼贯入耳,如果句子长了,结构复杂了,那么当句子末尾进入大脑时,句子开头印象已不深了,于是听话人脑中句子不完整,听起话来就会感到吃力,因而说话不宜使用长句,而宜使用短句。比如这样一个长句“我前面走来一个高个子、大眼睛、身穿西装、脚蹬皮鞋、嘴上叼着一根香烟的年轻人。”改为短句可说成“我前面走来一个年轻人,他高个子、大眼睛,身穿西装、脚蹬皮鞋,嘴上还叼着一根香烟。”散句相对整句而言。散句表现为句和句之间关系松散,停顿和语气词多,关联词少,时有插说介入。说话中使用散句显得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容易产生交流感。整句表现为一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比如说对偶句、排比句即是。整句便于抒情,适宜运用于演讲。如将整句用于说话,则会冲淡交流感,显得矫揉造作。比如“我爸爸今年50岁,我妈妈今年48岁,我今年22岁。”这样的整句改成散句,可说成“我爸今年50岁,我妈呢,她比我爸小两岁,你要问我多大,我今年22岁。”
如果说“规范”是对说话提出的初级要求,“得体”是对说话提出的中级要求,那么“和谐”就是对说话提出的高级要求和总体要求。严格讲,“和谐”涵盖了“规范”和“得体”,如果不规范、不得体,那么就谈不上和谐,当然,规范了,得体了,未必就和谐。
笔者在测试实践中,经常碰到不少说话不和谐的个例。比如说,有些公务员受测说话,面对测试员,好像是上级在“训斥”下级,满嘴官僚语气,让人受不了。有的学生受测说话,像犯了错误似的,老老实实在向测试员“坦白”,还有的学生像被喊到教师办公室,在向测试员老师“汇报”或“背书”。有的幼儿教师受测说话,面对测试员,好像是在向测试员“小朋友”表演,有时像在讲故事,有时像在朗诵。有的应试人受测说话,说到动情处,时而泣不成声,时而号啕大哭,以至测试无法继续进行。等等。
“训斥”“坦白”“汇报”“表演”等现象可以归于说话语气问题,但说到底是说话能力问题。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语气,总体上应该是亲切平和的,说话中可多使用一些语气词、儿化词、轻声词,适时配上一些表情和手势,这时测试员也应给以眼神和表情适度回应,应试人和测试员这样的对峙,亲切平和的说话交流感就会凸现。测试时,应试人和测试员间的距离通常为1米左右,应试人说话声音不宜太高太响,语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每分钟说180字至250字左右的信息较为适中。
“泣不成声,号啕大哭”现象在测试中虽不多见,但它至少提示我们在受测说话前,必须要考虑说话素材的取舍。素材应该真实而熟悉,这样说起来才自然流畅,但大喜大悲的素材最好不要选用。
有些人应试说话,有吞吞吐吐的习惯,常通过不断的重复来回想下面要说的内容。还有的应试人,说话中口头禅“这个、那个、嗯、啊”太多。这些现象也都属于不和谐。前者是说话准备太充分,扭曲了说话的内涵,把话题当作作文,预先写出稿子,背熟了准备应试,结果由于紧张,导致应试时出现遗忘而慌乱得吞吞吐吐。后者属于准备不充分,没有意识到说话的难度,受测前根本不考虑说话提纲,应试时是随想随说,说一句想一句,结果导致语流不畅,有效信息稀少,于是依靠口头禅来填补停顿间隙。因而,说话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备说过程,不必写成稿子,但腹稿要打一点,说什么,怎么说,哪里叙述,哪里评述等等,心里要有个底,也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说话提纲,这样应试人就能从容应试,不致于出现才说了个开头,脑袋瓜里就空白一片的的尴尬局面。比如话题“我喜欢的明星”可列出如下提纲:
1、 泛说我喜欢的众多明星:(一分钟)
(1) 体育的/影视的/歌唱的
(2) 中国的/外国的/内地的/港台的
(3) 为什么喜欢这些明星
2、 细说我喜欢的一个明星:“姚明”(两分钟)
(1) 简介其相关材料
(2) 在国内打球情况
(3) 在国外打球情况
(4) 在奥运会表现
(5) 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