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推广普通话和语言多样化中寻求平衡

2011-01-07 15:44:47 字体放大:  

独龙族妇女江美英在偏僻的云南独龙江畔长大,40多岁的她会说三种语言:独龙语、汉语和傈僳族语。

江美英不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跟周围的人学说话,不难的。不然,语言不通,日子不好过呀。”她说。

每天,江美英开着自家的面包车招揽客人往返于县城和乡上。“有时遇到外地来的客人,我会试着说说普通话,虽然有点拗口,但人家能听懂我的意思,比方言好交流。”她说。

独龙族是中国目前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人口不足8000人。不要说江美英的长辈,就是与她同龄的一些中年人,既听不懂更不会说普通话。

江美英是同龄妇女中不多的初中毕业生,在学校学会了普通话。20多岁时,她嫁给了一名傈僳族男子。丈夫的村子里大多是傈僳族,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门新语言。

江美英同村的傈僳族女孩丰勇花与记者交流时却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曾经到广州打过工、开过商店,是村里“见过世面”的人。“如果不会说普通话,出门找工作挺难的。”她说。

据统计,中国56个民族使用着大约80种语言,仅汉语就又分成七大方言、数十种次方言与无数种土语。操不同语言、方言的人之间往往很难进行顺畅的对话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成为中国的重要任务之一。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现行宪法更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中国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

今年9月12日-18日是第1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在宣传周上介绍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已达到54%以上。今后,国家语委将在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

由于民族种类多,方言复杂,加之山川阻隔,云南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作难度较大。据2004年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仅为37.8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苗族学者、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熊玉有发现,目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会讲普通话。他在苗族聚居地区展开的调查显示,苗族中既讲苗语、又讲汉语的“双语人”大量增加。目前,除多数学龄前儿童和70岁以上老人外,苗族大部分人都可以算为“双语人”。

熊玉有说:“现在的社会环境开放包容,许多少数民族群众既想学本民族语言文字,又想学会普通话。”

云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金程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之间跨地区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对学习掌握汉语文的要求日益迫切,目前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普通话的难度比过去减轻了。

去年,云南省有95万多名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参加了首届大中小学生汉字书写大赛,是全国参赛学生最多、开展面最广的省份。同时还有15万人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创历史参测人数新高。

金程说,民族地区正在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环境,在这里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并不排斥。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日前发布的云南省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和通晓本民族语言文字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地区特殊性,培养少数民族本土人才、民族文化传承人。”

目前,云南省每年投入2000万元,设立了25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主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民族文物、古籍的整理、濒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民族语言和方言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千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有时候比普通话更能在同乡、长幼间充分细致地表达个人情感。随着时代发展,一些语言发生兴衰变化是正常现象,但眼下没有必要担心方言的消失。

“普通话和方言可以占据公共和私人不同的活动领域,推广普通话绝不是消灭方言。”安徽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孙海尊说。

安徽省的语言工作者正在和一些语音科技企业合作,详细采集方言资料,并将其妥善保存。并和语言文字专家合作,探讨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增设方言与普通话对比学习与领悟环节,同时与戏曲工作者合作,在剧作中继续弘扬本土文化。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调查收集当代中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态和有声语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为推进中国语言信息化和推广普通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