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本土企业中,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显得有些特别,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引进海外高层,并成功地为己所用;同时,它也非常关心内部员工的成长,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授予平安的"白金雇主"称号就是旁证之一。
外部和内部人才能够和平共处,共求发展,平安的副总经理兼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顾敏慎认为,这得益于平安公平的赏罚机制,"只要能创造价值,就能够有回报"。
实行明确的赏罚机制
你以前一直在外企工作,现在到一家本土的企业,从人力资源管理上看,有没有一些不同让你感觉特别深刻?
平安跟很多本土企业差别蛮大的。我在内地工作差不多十年了,前七年在联合利华,外企文化里讲求分层负责,不管你做哪一个工作,要为你的工作负责,老板说得不对,你可以捍卫自己的说法。公司要求每个人是独立的,又要求团队合作。另外,气氛民主,不讲求形式。一些国企太追求形式。
我在联合利华的最后三年在国内管一个50-50比例的合资公司。那里的文化非常传统,领导人讲的,下面的人一定去执行。他们其实很努力,很勤奋,但是很听话。本土企业的做法,一是集体决策,错了大家一起负责任;二是领导说了就做,不问对不对。
我到平安来起初有点怕,因为在合资公司呆过,有过管理理念和工作心态上的冲突。我到平安来蛮讶异的,因为平安15年来,一直勇于接受外面的人和外面的文化。1996年它就开始用麦肯锡做咨询。它从一个小小的产险的公司,跨到寿险,到处取经、求人,整个文化的包容性非常大。现在我们有五六十个海外员工,前五十个管理人员中,有三分之二来自外部。
这个公司里,只要你能创造价值,能够有绩效,就能够有回报。所以感觉很不一样。
管理反映了公司的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平安鲜明的一点是赏罚和行为取向很清楚,
什么样的行为和绩效是在公司得到赞许的,什么样的是要被惩罚和淘汰的,很清楚。绩效好与不好之间的收益差别很大,同级别的人员收益差别可以在50%以上。
那什么样的行为在平安是最被赞赏的,什么样的会受到惩罚?
每个时期不一样。平安在过去的10年到12年里,从一个小小的产险公司渐渐做大,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够把保费拿进来,谁能够替公司创造利润谁就是最棒的。
我们最近到了第二个阶段,一家公司的永续经营,不能只靠在市场上冲冲杀杀,要同时注重后台的整合,效率的提升,新的创意,比如产品的发展。那么奖励的对象就会不一样,以前更多的奖励放在前线人员身上,现在这部分不可少,同时大量提升后线人员薪资水准,考虑给后线人员奖金。
现在我们是齐头并进,在下一阶段,未来的5-10年,要把银行做大,可能会把奖励重点放在对新业务发展有贡献的人身上。
实际上,对人的激励和惩罚不是重点,最后的目的是要他根据公司的策略发挥他的功能,达到公司的目标。
有人觉得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要稳定,不能常常变。这个说法对,人力资源政策的中心精神要一致,但是方式要不断变,根据公司要求去变化。
平安最著名的三句话就是竞争、激励、淘汰。这代表了平安的管理哲学,因为它认为适度的良性竞争可以带动企业的进步。举个例子,公司给最高层15个主管做360度考评,这个成绩是公布给这15个人的,互相之间可以看到,老板自己的也放进去。这代表什么意思?让他看看自己哪方面不好,他会去调整。以此来促进良性的竞争。
激励很容易了解,激励才能让他的行为成形,继续维持下去。激励的方式我们也在变,如果永远给钱,公司是没有那么多钱的。现在的年轻人,除了钱之外,还看重更多的东西,包括给他升迁的机会、挑战的机会。
以前麦肯锡来的时候,让一些人过去做项目,一开始有人觉得是苦差事,后来会有人觉得怎么我不在项目组里面,是不是代表我没潜力?
对于淘汰,有几种人会被淘汰:业绩持续不好的,工作不努力的,品德不好的。另外还有一个独特的是,平安有固定淘汰比例,每年淘汰3%-5%。把末位淘汰变成一种机制,我们觉得这对其他95%的人来说是好的,是对工作好的员工的保护,公司也不会老化。
做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的几点,一是一定要跟业务挂钩。很多人力资源管理管的是流程,不是管结果。第二要有弹性,有创意,不能死守着规定不能变。公司在变,业务在变,市场在变,人力资源为什么不能变?但是不能变得太多,该有的原则一定有,比如道德标准、团队合作、工作责任感,这是不能变的。第三,除了跟业务挂钩外,还要有远见。业务可能可以靠短期激励快速增长,但是人力资源不行。除了要短期满足业务需求之外,还要看公司长期的需求。
平安集团非常大,奖罚措施在执行上会不会有障碍?
这个分两部分,第一,企业一大,一定会存在不同想法。大多数的民意并不代表真理。一个企业向前冲时,不见得大多数人赞成,因为它带来的是更多的工作量,员工要花脑筋去想更多的东西,会有业绩的压力,每天做事情要快。这些变化一般的员工不喜爱,大家喜欢稳妥的工作。但是平安有个特色,只要认定对的,就向前冲。平安人也习惯了,接到命令就一直跟上去。
第二,在执行奖惩措施的过程中,在大企业里可能会发生变形。我们的做法是尽量把信息透明,尽量让全公司的人知道这个信息。我们透过IT的平台,现代的传播工具去做,各种沟通的网络很畅通。比如我们全国的薪酬统一在总部发放,在这个流程中,根本没办法做假。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去沟通,不断去解释。
最重要的是把这种机制灌输到每个人的脑袋里,大家从上到下讲一样的话,体现出一致性。
善于使用外来人才
外来人才比较多,会不会影响本土员工的积极性,以及怎么保证大家的融合?
平安能用这么多的外来人员,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它10年前做寿险,因为不会做,所以它就引进一些外面的人来做,偏偏做出成绩,就增加了公司信心。
的确,这些人进来薪水很高,做事方法也不一样,会有冲突,但是慢慢地其他员工会服气,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的确有贡献,感觉到跟着他走有信心,觉得会成长,会成功。
我们以前也有失误,找进来的人做得不好,就被淘汰掉了。现在不太会犯这个错误,
这几年找的人都不错。因为我们逐渐了解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中,在平安这样一个企业文化中,什么样的人会合适。第一,我们自己会做的事情,绝对不找外面的人来做,一定是要用平安缺乏的人。第二,他一定要有实际的实践经验。我们引进的人,差不多都有20年的经验,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第三,文化上的适应一定要很强。我们也用过老外,不太好用,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不同。我们用的大多是会讲中国话、在外企工作过的亚洲人,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到美国念书回来的,都是华人。这些人比较适应中国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找人时,是找有使命感的。他们在很多公司已经很成功,不缺钱,但他们有梦想,想创造中国成功的企业,有这样的使命感就会投入。还需要他有培养下属的能力。时间久了,一定是底下的人接班。
另外一个角度,这些人不会影响本土员工的升迁。平安的愿景,绝对不甘心成为一个中国的企业,而是希望像汇丰、花旗那样成为跨国的金融集团,从这个角度来讲,越早期让文化一致性高,有包容性,才能跨得出去。更何况,公司有一个清楚的机制,绝大多数表现好的人,晋升都很快。很多员工一两年就做到干部的职位。公司扩张速度太快,以前可能十年经验他才能做干部,现在他五年就得顶上去。平安给了员工很多机会。
保险业竞争激烈,人才流动也比较大,平安在留人上有什么好的做法?
我们尽各种力量,包括把重点人员的薪水提高,给奖励措施、期权计划,还有升迁的渠道。
平安有很多发展机会,公司会开展银行、基金等新业务,建立新的平台,公司的员工也会有更多的发展。
我们这边很多人不想走,因为在这里能学到东西,到别的地方就只是贡献。有些人走我们也没办法,这是市场竞争机制,有的新保险公司找总经理,把平安分公司的经理挖去,薪水翻倍。我不可能把所有人薪水翻倍。过去两年一直到未来两三年,这种情形还会发生,绝对不可能只用钱去留人。
平安更多的是不断补充新血液。公司给予适当的培养机制,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在30-40岁的阶段,就能够发挥很大的表现,创造力、行动力非常强。在平安工作10年以上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每年都有几百个。
最有效的培养来自直接领导
什么样的人是平安最想要的?
以前平安是想要最好的人。但是我们逐渐发现,最好的人要有,但是不能全部都是最好的人,因为这样不能让每个人发挥他最大的贡献。
保险业实际上是一个客户服务的行业,要的是扎扎实实态度很亲切的人,能把客户的要求做好,让客户满意。我们需要一批很优秀的、本科以上的人,并培养他们,他们是干部接班人的基础。但并不所有工作都需要这样的人。以前我们的想法是最好所有工作都让本科以上的人来做,其实是不对的。让他做三年同样的工作,比如写传票,他不会愿意,他还想继续发展,还不如让一个高中生来做,他可以做得很好,很快乐。我们现在强调的是把适当的人才放到适当的位置上。
通过哪些渠道找到想要的人?
校园招聘,通过猎头,都有。
其实平安蛮重视自己培养人才的,外聘的主要是有经验的海外员工和银行专业的人才,因为自己没有,产险寿险部分,大多数是内部成长起来的。平安所有的职位是贴在内部网上的,任何人觉得自己够条件,都可以去应征,只要能应征上,就可以去做。
平安也有一些计划,比如接班人计划,现在有潜力名单,潜力名单里的人会优先参加一些培训。
在平安,每个员工都会得到培养的机会吗?
对。关于人员的培养,有个观念一定要清楚,本质上,是因为公司需要这个技能,所以它培养员工去做。没有一个公司把所有员工都培养得很棒,而公司并不需要这些能力。公司能不能给你培训计划,要先看你对公司有没有价值和贡献。这是两面的。
当我们考虑到公司将来发展需要时,的确会有很多培训计划,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我们期望的不是说每个员工都能当CEO,也不可能。有的员工不能做CEO,但是做部门经理可以,怎么做到部门经理,那会有一些培训。对新提升的管理人员,我们有新官班,公司对新官会有什么要求,战略是什么,未来会怎么做,甚至怎么写报告,怎么看财务报表。对高层的话,就是培养战略思考,也派人到汇丰去学习三个月或半年。
给大多数员工提供的是技能培训,让他做好自身岗位的工作。但他也会有其他方面发展,因为他可能会轮岗。对20%的精英,我们花比较多的时间进行多方面的培养。比如有些人特别懂精算,鼓励他考北美精算师,考完之后给期权,给奖金。
另外,让员工接项目,接受更大的挑战,也是一种培养,比他坐在教室里上课更有效果。
一个公司有很多培训课,不见得是对的。我们最后发现,真正最好的培训,是来自直接主管的教导,就是直接在工作中教导员工怎么做,这里面包括很多,怎么样找出问题,怎么沟通,怎么让老板了解并同意你的想法等等,这些对员工的提升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