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知识点一

2014-08-29 17:14:46 字体放大:  

2014年二级心理咨询师知识点一

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是在某一特殊行为反应之后紧接着给予一厌恶刺激(如电击、催吐剂、体罚等),最终会抑制和消除此行为。即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来访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来访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来访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1.基本理论

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下面是一个动物实验模型:将一只动物关在一个铁笼里,铁笼的底板可以通电。笼里有一个金属食物盒,食物倒进盒里时,便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久而久之,动物便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当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后,它便会走向食盒,同时分泌唾液,肠蠕劝加快。现在,实验者决定用厌恶刺激改变动物的这一习惯。当食物倒进食物盒时产生了叮叮当当的声响,动物像往常一样,起身走向食物盒。此时,实验者打开开关,让一股强烈的电流通过笼子底板刺激动物,动物的进食行为立即中止了。电击使动物惊慌、疼痛、全身收缩、行动不便。连续几次喂食时都如此附加一次电击,动物原有的习惯逐渐被破坏。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时,动物不再走向食物盒,也不再分泌唾液,而是出现某些逃避的动作和行为。原有的习惯被新的行为所取代。比较正规的厌恶疗法首次报道于1929年,Kantorovich用电刺激治疗酒瘾,他在酒瘾者看见酒、闻到酒和喝酒时都给以电击。1935年,W.L Max用电刺激的厌恶疗法成功地治疗了一位同性恋,遗憾的是他没有透露治疗的详细经过。Cautela (1966)建议使用一种改良的厌恶疗法——内隐致敏法,即当来访者欲实施或正在实施某种不良行为时,在想象中主动地呈现某种可怕或令人厌恶的形象,致使两者形成条件反射,达到控制行为的治疗目的。例如,性变态来访者,当他出现这方面的欲望或行为时,立即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站着几位高大强悍的警察,正手执警棍、手铐盯着他,或是想象被群众怒斥、熟人讥笑、亲友离弃的场面,以此减少和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2.基本过程

(1)确定靶症状。厌恶疗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而必须首先确定打算弃除的是什么行为,即确定靶症状。来访者或许有不止一种不良行为或习惯,但是只能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来访者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

(2)选用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因为不遁行为常常可以给来访者带来某种满足和快意,如窥阴后的快感、饮酒后的惬意、吸毒后飘飘欲仙的体验。这些满足和快意不断地强化着这些不适行为。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常用的厌 恶刺激有以下几种:

1)电刺激。电刺激由于能在电压和刺激时间上被准确地调节与控制,又是人们普遍惧怕的,因而常被用作厌恶刺激。电极一般采用同心电极(concentric electrode),通常安放在前臂,因为此处较为安全。如没有同心电极,可用盐水浸泡过的湿纱布将电极包裹,也可防止烧灼皮肤。电流的强度因人而异,可先做试验,将电流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直到被试难以忍受,再取其1/4的值作为治疗时的基本电流强度,以后视治疗情况可略加调整。

2)药物刺激。利用药物的恶心和呕吐作用进行厌恶治疗最先由Voegtlin和Leme-re (1942)报道,他们使用过的药物有吐酒石(又名酒石酸锑钾)、吐根硷(又名依米丁)、阿扑吗啡(又名去水吗啡)等。

3)想象刺激。最先报告使用想象刺激进行厌恶治疗的是Gold和Neufeld (1965),后来Cautela将之俞名为内隐致敏法。他用语言提示使来访者进入想象,在想象中将不适行为和厌恶反应联系起来。想象刺激有许多优点:安全,不会伤害来访者,而且不拘条件,随时随地可行。

4)其他刺激。任何能带来不快情绪的刺激都可作为厌恶刺激,只要这种刺激不给身体带来较大的损害。例如,憋气、羞辱、强烈的光线、尖锐的声音以及针刺等。

(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在实施不适行为或欲施不适行为冲动产生之前,即使来访者出现厌恶体验,肯定无益于两者的条件联系。同样,在不适行为停止以后才出现厌恶体验,也达不到建立条件反射的目的,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小小的惩罚。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大网校http://www.wangxiao.cn]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wangxiao.cn/xl/fudao/00341006150.html

<--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