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精品学习网考试频道小编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2013年公共营养师资料:氯”,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请看正文:
氯
1.含量与分布
氯是人体必需常量元素之一,是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中所必需的,也是胃液的一种必需成分。自然界中常以氯化物形式存在,最普通形式是食盐。氯在人体含量平均为1.17g/kg,总量约为82~100g,占体重的0.15%,广泛分布于全身。主要以氯离子形式与钠、钾化合存在。其中氯化何主要在细胞内液,而氯化钠主要在细胞外液中。
2.吸收与代谢
饮食中的氯多以氯化钠形式被摄入,并在胃肠道被吸收。胃肠道中有多种机制促进氯的吸收。胃黏膜处吸收受HCO3-浓度和pH值影响,空肠中色氨酸刺激Cl-的分布,增加单向氯离子的流量,回肠中有“氯泵”参与正常膳食中氯的吸收及胃液中氯的重吸收。吸收的氯离子经血液和淋巴液运输至各种组织中。
氯化物主要从肾脏排出,但经过肾小球滤过的氯,约有80%在肾小管被重吸收,10%在远曲小管被重吸收,只有小部分经尿排出体外,并在肾小管以铵换钠,将钠重新吸收。
氯和钠除主要从肾排出体外,也从皮肤排出,在高温、剧烈运动、汗液大量排出时,也相应促使了氯化纳的排出。
利尿剂的应用使钠的重吸收减少。腹泻时,食物及消化液中氯可随粪便排出。
3.生理功能
(1)维持细胞外液的容量与渗透压
氯离子与钠离子是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主要离子。二者约占总离子数的80%,调节与控制着细胞外液的容量与渗透压。
(2)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氯是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当氯离子变化时,细胞外液中的HCO3-的浓度也随之变化,以维持阴阳离子的平衡;反之,当HCO3-浓度改变时,Cl-相随变化,以维持细胞外液的平衡。供应过量氯离子可以校正由疾病或利尿剂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
(3)参与血液CO2运输
当CO2进入红细胞后,即在红细胞内碳酸酐酶参与下,与水结合成碳酸,再离解为H+与HCO3-,被移出红细胞进入血浆,但正离子不能同样扩散出红细胞,血浆中的氯离子即等当量进入红细胞内,以保持正负离子平衡;反之,红细胞内的HCO3-浓度低于血浆时,氯离子由红细胞移人血浆,HCO3-转入红细胞,而使血液中大量的C02得以输送至肺部排出体外。
(4)其他
氯离子还参与胃液中胃酸形成,胃酸促进维生素B12和铁的吸收;激活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促进食物消化;刺激肝脏功能,促使肝中代谢废物排出;氯还有稳定神经细胞膜电位的作用等。
4.缺乏与过量
由于氯来源广泛,特别是食盐,摄入量往往大于正常需要水平。因此,由饮食引起的氯缺乏很少见。但不合理配方膳(含氯量1~2mmol/L)的应用、患先天性腹泻(再吸收障碍)的婴儿,可致氯缺乏。
大量出汗、腹泻、呕吐、或肾病肾功能改变、或使用利尿剂等引起的氯的大量丢失,均可造成氯的缺乏。氯的缺乏常伴有钠缺乏,此时,造成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常可发生肌肉收缩不良,消化功能受损,且可影响生长发育。
人体摄入氯过多引起对机体的危害作用并不多见。仅见于严重失水、持续摄入高氯化钠(如食盐)或过多氯化铵。临床上可见于输尿管-肠吻合术、肾功能衰竭、尿溶质负荷过多、尿崩症以及肠对氯的吸收增强等,以上均可引起氯过多而致高氯血症。此外,敏感个体尚可致血压升高。
5.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在一般情况下,膳食中的氯总比钠多,但氯化物从食物中的摄入和从身体内的丢失大多与钠平行。因此,除婴儿外所有年龄的氯需要量基本上与钠相同。
由于人乳中所含的氯化物(11mmol)高于钠浓度,美国儿科学会(AAP)因此建议,氯在类似浓度10.4mmol时,其Na+K+与Cl-比例为1.5~2.0,可维持婴儿体内的正常酸碱平衡调节水平。
目前尚缺乏氯的需要量的研究资料,难于制订EAR和RNI,结合钠的AI值,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提出的中国成人膳食氯适宜摄入量(AI)为2800mg/d。
膳食氯几乎完全来源于氯化俐?仅少量来自氯化钠。因此食盐及其加工食品酱油,盐溃、脆制食品、酱咸菜以及成味食品等都富含氯化物。一般天然食品中氯的含量差异较大,天然水中也几乎都含有氯,估计日常从饮水中提供40mg/d左右,与从食盐来源的氯的量(约6g)相比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