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精品学习网考试频道小编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秘书从业心得:秘书人物专访”,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上《百家讲坛》的秘书工河南林州市对外联络接待办副主任李蕾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是汇集名家名师的讲座式栏目,被很多人看成是专家学者向大众普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圣坛”,拥有很高的收视率。《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大都是满腹经纶的专家教授,如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等。“五一”期间,一位34岁的普通秘书工走上了《百家讲坛》,在亿万观众面前连续讲了4场《红旗渠的故事》。她的讲解形象生动、声情并茂,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和好评。这位年轻的秘书工就是河南林州市委、市政府对外联络接待办副主任李蕾。这是《百家讲坛》第一次邀请一位普通秘书工作为主讲。
李蕾是怎样走上《百家讲坛》的?她为什么能把《红旗渠的故事》讲得如此生动感人?带着这些疑问,日前专程赴林州采访了李蕾。
曾是烈士陵园讲解员
李蕾是土生土长的林州人。1993年7月,年方20的李蕾从林州第三职业高中音美专业毕业了,由于父母都是工人,没有门路可走,如何找到工作就成为摆在一家人面前的头等大事。这时,传来林州烈士陵园要招聘一名讲解员的信息。烈士陵园是全民事业单位,得到这份工作就意味着捧到了铁饭碗。李蕾的父母感觉这是个机会,就鼓励李蕾前去应试。由于知识功底好、口齿伶俐,再加上模样朴实、清纯,因此李蕾通过了重重考核,幸运地被聘为讲解员。
讲解员的工作平时很清闲,只有在节假日一些学校或团体来陵园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才忙碌那么一阵子。由于无事可干,大家就靠打毛衣、嗑瓜子混日子。那一段日子,李蕾感觉自己的生活就像这寂静的陵园一样没有什么波澜,也许,这一辈子就会这么混过去。
不久,一所师范学校的学生到陵园举行团队活动,领导安排李蕾负责讲解。这是李蕾第一次承担讲解任务,尽管讲得很投入,但她很快就发现学生们对她的讲解不感兴趣,只听了几句,就嬉笑打闹起来。原来,李蕾的讲解和其他人一样干巴巴的,形式千篇一律,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们听过多遍,早已厌烦了。这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李蕾,她暗暗发誓,要使自己的讲解与众不同。
从那以后,李蕾给自己设计了目标。她收集了一些林州籍烈士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整天在烈士事迹陈列室练习讲解。每讲完一遍,她就请在一边打毛衣的同事提意见,并根据她们的建议不断改进。通过勤学苦练,李蕾很快就对陵园里每一位烈士的事迹了如指掌,讲解也逐渐变得生动、感人。过了一段时间,那所师范学校的另一拨学生到陵园举行团队活动,还是李蕾担任讲解。当李蕾走到学生们面前时,发现那帮学生只顾喧闹,根本没打算听。为了“教训”一下这些顽皮的学生,李蕾以主持人的风格出了一道特别的问答题:“有一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他是我们林州人,他的名气与黄继光、邱少云一样大,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一问,喧闹的人群逐渐安静了下来。李蕾接着又问:“你们知道在沈阳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里,谁的墓在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的前面?”学生们都说不知道。等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她吸引过来,李蕾这才缓缓地说:“这个烈士就是我们林州籍的英雄孙占元……”接着,她就一五一十地给大家讲解孙占元烈士的事迹,讲的是那样的动情,那样的动听。学生们听呆了。
1993年10月,河南省委五届七次会议在林州召开。会议代表所住的龙山宾馆坐落在烈士陵园附近,由于烈士陵园树木葱茏,空气新鲜,代表们在休息时都喜欢到那里去转一转。因此,陵园安排讲解员专门为会议代表导游。只要看到有代表进来散步,李蕾就会主动上前导游。她不仅把烈士们的感人事迹编成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来讲述,还把烈士陵园所处的龙头山的一些有趣的传说糅到讲解之中,使沉重的话题变得很轻松。代表们从没听到过这样新颖、别致的讲解,感觉很新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来陵园散步,都想听听李蕾的讲解。由于这次会议服务中的突出表现,不久李蕾就被借调到林州市委办公室接待科工作。
苦练成为红旗渠讲解专家
红旗渠是上个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作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丰碑,而为全国人民所熟悉。后因历史的原因,红旗渠的宣传逐渐沉寂了下来。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发展旅游业,促进林州经济发展,林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红旗渠宣传力度。市委办公室接待科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各级领导和各地来宾,向他们介绍红旗渠以及红旗渠精神。
李蕾是接待科的讲解员,她深知知识要宽备窄用的道理,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一有闲暇她便埋首书中,翻看红旗渠的档案、材料,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红旗渠的历史和现状。为了使自己的讲解更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她还阅读了大量关于红旗渠的报告文学、通掌握了许多红旗渠建造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在这个过程中,李蕾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她的日记很有特点,工作中有什么感想、来宾说过什么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话等,她都原原本本地记下来。准确地说,她的日记其实就是每天的工作笔记和学习笔记。每篇日记短则一二百字,多则三四千字,如今已有厚厚的八大本。这些丰厚的积累成为李蕾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底蕴,李蕾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刻苦钻研心理学和汉语言文学知识,先后获得了专科和本科文凭。同时,她还广泛阅读文学、科学和哲学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不少名篇佳作背诵如流。为了使讲解更有针对性,每次接到讲解任务,她都会多方了解接待对象的籍贯、工作经历、忌讳和爱好等,尽量从接待对象的兴趣爱好出发去讲解。就这样,她一点点提高、一天天进步,逐渐熟悉和掌握了红旗渠的相关知识和接待工作的相关技巧。很快,李蕾对红旗渠背后的每一个故事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从1994年开始,林州的重大政务接待任务都由李蕾来承担。10多年来,李蕾接待了无数到红旗渠参观的嘉宾,有中央领导,有各地同行,有外国政要……同一个景点、同一个故事她讲了不下千百遍,但每一次讲解她都认真对待,充分准备,讲出特色,尽量避免雷同,被称为“传唱红旗渠的百灵鸟”。
1996年6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同志到林州考察、调研红旗渠。李蕾面带微笑将红旗渠的伟大精神和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结合在一起,饶有兴趣地向江总书记作了讲解汇报。参观完红旗渠之后,江总书记和随行人员来到红旗渠边的露天休息处休息。按照接待方案,这时该由林州市委书记拿着红旗渠平面图给江总书记作介绍。谁知,由于场地小,林州市委书记站的地方离江总书记比较远,等他准备过去介绍情况时,江总书记已看完了放在桌上的平面图,书记就不好再贸然过去。大家都干坐在椅子上,无话可说,一时就冷场了。李蕾看到这种情况,有些着急,就琢磨活跃一下现场气氛。她忽然想起前几天在做迎接江总书记视察林州的准备工作时,曾在新闻上看见江总书记和一汽工人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她灵机一动说:“总书记,我给您唱一首电影《红旗渠》的主题歌吧!”江总书记一听,笑了,说:“好啊!”李蕾就用喇叭唱了一段电影《红旗渠》的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劈开太行山,漳河滚滚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清脆悦耳的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江总书记也很高兴,就提议大家一起合唱《在太行山上》,现场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江总书记对红旗渠之行的接待工作非常满意,尤其对李蕾的讲解给予了好评。这一次讲解也成为李蕾难忘的回忆。
由于李蕾对红旗渠宣传工作的突出贡献,不久她被任命为团市委副书记。虽然离开了接待科,但李蕾并没有离开红旗渠,在团市委副书记的岗位上她还经常被抽调参加政务接待工作。2001年,林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对外联络接待办公室,李蕾又回到了自己挚爱的接待工作岗位,担任对外联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
走上《百家讲坛》
2007年1月,在料峭的寒风中,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制片人万卫等人来红旗渠参观,李蕾负责陪同、讲解。一路走下来,听着李蕾动情的讲解,回味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批特殊客人的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当天中午,回到宾馆后,万卫说:“李蕾讲得太好了,红旗渠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中央要求《百家讲坛》栏目开设党史专题讲座,红旗渠就是其中的一个内容,我看李蕾讲得就很精彩,能上《百家讲坛》当主讲人。”他的观点得到栏目组的一致赞同。
2月6日,李蕾应邀到《百家讲坛》的录制现场试讲《红旗渠的故事》。其实,到《百家讲坛》参加试讲的人很多,只有1/10的人能最终正式录制节目。李蕾凭着生动的讲解、流畅的表述赢得了栏目组的信任。3天后,《百家讲坛》栏目就正式通知李蕾春节后去录制节目。
3月12日,李蕾走上了《百家讲坛》演播室那肃穆的讲台。长达60分钟的讲座,她没有看一眼讲稿,全部内容一气呵成。3月30日、31日,李蕾再一次走上《百家讲坛》,一口气录完了后三讲。听着李蕾的讲述,演播室里的观众激动地流下了热泪。红旗渠的故事也感动了《百家讲坛》栏目组所有的人。
节目播出后,观众好评如潮,认为这几次演讲是对红旗渠精神的极大弘扬。李蕾作为红旗渠边土生土长的儿女,其讲解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加上李蕾生动的表述、讲述人物和故事的巧妙结合,使红旗渠精神传遍神州大地。这位来自基层的秘书工以她的口才征服了亿万观众的心。
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
谈到家庭,李蕾百感交集。对于一个从事接待服务的秘书工来说,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似乎很难。为了工作、为了红旗渠,她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她认为自己不能算一个称职的妻子、母亲。别人下班了,她还在忙碌;别人放假了,她更忙碌。一天三上红旗渠,几乎没有节假日。连到幼儿园接送孩子都成为一种奢望。有时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看到与父母嬉闹的孩子,李蕾都会感慨万千。
令李蕾欣慰的是,她的家人都非常理解、支持她,他们让她感到踏实和温暖,是她最坚实的依靠。丈夫是一家旅游公司的经理,虽然工作也很忙,但他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回到家里尽量承担大部分家务,不仅接送孩子,洗洗刷刷的事也一并包办。儿子今年已经7岁,非常懂事,自己能做的事情绝不麻烦妈妈,还常常宽慰、鼓励妈妈。一次,李蕾到外地参加一个巡展活动,一去就是两个多月。中秋节的前一天,还在重庆参加巡展的她接到了刚满3岁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给李蕾背诵了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全家团聚时,遍插茱萸少一人。”听完儿子改编的这首诗,李蕾禁不住心头一酸。在李蕾看来,唯有把工作做好才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