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upf
2013-06-25
这个月,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离开了。从1994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漠视生命的心和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作为对教育的反思,或许我们有回顾民国教育的必要。
在今天,我们回望民国教育,单就大学教育而言,西南联大可谓是民国教育的一面旗帜: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有27人曾执教于西南联大;新中国成立后,入选两院的有166人。联大现象体现为:一是重视教师;二是管理保持独立;三是实行教授治校;四是尊重教育,学术自由独立。西南联大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和启发式教学,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
其实,不仅在大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也非常有自己的特色。科举制度废除后,辛亥革命发生,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多元化发展:在教材选取上、招生考核上,都有独特之处。即便是在教育内容上,比之以前,内容有所增减,选材上更是强调贴近生活,这从民国课本的内容也看得出来。至于学习的结果,民国作文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大致反映了教育的水准。同时,有多样化的教育格局,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另外,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15%;在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25%;在市县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35%。可见当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今天所提到的“民国范儿”跟这个大有关系。
诚然,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要想达到完美的程度,都是不太可能的。民国教育同样也具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或消极的一面,但这并不能消减我们对良好教育制度的期待。在傅国涌主编的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丛书中,从常识、性和公民教育切入,这虽然只是一个剖面,却能够见证它的发展。
著名学者傅国涌说,学校应该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而不是“天才”教育、“非常态”教育。它只担负一个使命,培养普通人;不担负培养“天才”、“超人”的责任。既然我们要让教育回归到教育的常态当中去,就应当总结教育中的得与失。对此,傅国涌也说,回望过去,不是怀旧,而是为了寻找未来。回望民国教育也是如此。
在谈论民国教育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民国教育事实的研究。比如对小学教育的探索、公民社会的培养,以及乡村教育运动,在那个时代都有所尝试,虽然结果都不是完美的结局,但作为一种尝试和努力给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在提供新的思维。
标签:民国作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