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竞赛 > 新作文杯

新作文杯竞赛作文:江南随笔

编辑:sx_mengxiang

2014-08-11

成功的曙光属于每一个奋斗过的人。小编为您编辑了新作文杯竞赛作文,祝大家学习进步。

新作文杯竞赛作文:江南随笔

八月和友人出行,往江浙,九天时间都在浙江境内度过。这期间正是处在台风“海葵”和“启德”的缝隙,时间上有点妙,虽然“启德”地域上隔得稍远了。在地图上,把那些到过的城市或地方标记成点,连接起来,是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这九天,从宁波始,经奉化溪口,舟山,嵊山,最后到杭州。行程有点满,步子也停不下来。旅途中有些地方很有意思,或者对于某些地方,我有了一些随感,于是就有了写下来的想法。读李黎著《威尼斯画记》,很有点佩服。这是作者去威尼斯写生期间写下的日记,共只有八天,作者却写得悠长,好像时间被无限延伸了。在威尼斯的八天作者也不忙,只是“白天看美术馆、写生、摄影,夜晚伏案书写详细的笔记——日记”。充实但不劳累。我想,如果我们也只是白天随心到处逛逛,晚上随便到个咖啡馆或酒吧坐坐,也能做到充实不劳累。

一  宁波一记

栎社机场有不一样的空气,或许这也是心理作用罢了。下飞机,顿时就觉得空间局促起来。说“小”有点苛刻,用“秀气”形容也不大合适,在心里拾掇了好久,也没找着什么合适的词语。去一个城市,无论是坐飞机,还是坐火车,到终点站了,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把这站台和城市联系起来。它建造的好,城市自然不会差,反之就得影响心情。宁波虽然在江南,但也是个大城市。出大厅,是乘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地方,那外面正在施工,很没有秩序的样子。站在大厅门口,外面的热气和机场内的冷气激烈搏斗,在这夹击之中我什么也看不清了,只留下个模糊的映像:施工的那块地方乱糟糟的。

城市几乎都一个样子,在这里在那里建起一些建筑,只是有规划上的不同。可惜中学的地理书把这些规划方式也都讲明了,我们去一座城市,得到一张地图,宏观的去看它,想总结出点什么东西来,这时旁边有人指着地图某一块区域讲:“你看,这是组团式。”不禁兴味索然。城市失去了探秘感,也因为一再的建高楼,贴玻璃幕墙,看了有重复感,还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

我们住在月湖公园旁。那是一个巨大的公园,配以月湖,每一处都是景,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去,都可以入画。旅馆所在的路和公园由一座石桥贯通,桥下的湖面停泊着用脚蹬的游船,天气热,游人寥寥。站在桥上,看空空如也的游船,幻想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环湖者,准能想起一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公园的边缘,我们看到过古朴的牌坊,但当时天很黑了,没有停留,白天的时候也没有再走过那里。我觉得那牌坊应该是公园的说明告示,公园的历史都能在上面体现,只是我们没有去研究一番。回来之后也没有去查考,留着当作记忆的闪耀。

接着我们去天一阁,距离很近,要是月湖公园再大点,都可以把它纳入在内了。它是明范钦主持建的一座私人藏书楼,可惜我们去看,只看到了建筑和展览,没见到书籍的影,或许也是为了利于古籍的保存吧。我们都知道天一阁的大名,什么最古老的图书馆,最早的私人藏书楼,等等,听人说说而已。对于它的书之多,也只有一个数字上的概念。有件事也许能体现天一阁的藏书珍贵。明张岱编撰过一部《夜航船》,它是“许多学人查访终生而不得的书”,曾根据宁波天一阁所藏抄本印出,想必是惠及了很多人。我想,天一阁所藏的书可以不用拿出来展览,若每年能选一些珍贵的藏书或孤本交给出版社印出,也是好的。

晚上去了老外滩,是最早对外开埠的港口。一路上车窗外红红绿绿,好像沉入了梦境,也就没有注意车子走的路线,惟一明确的是要穿过一座不大的桥。老外滩位于江北,月湖在海曙区,之间经过一座桥,也是说得通的。我们穿过一条到处是酒吧的巷子,很安静地来到甬江边。伏在栏杆上,一时没什么事干。眼神从迷雾茫茫的入海口飘忽到了对面,一些耸立的高楼,缀着霓虹Logo。一座一座按顺序数下去,到最高的一栋卡住了,倒不是因为它最高,那潦草的猩红Logo似乎是“宁波书城”。我们穿过甬江大桥,友人说起电影《搜索》在这里取过景,我因为没有看过电影,所以只能不予置评,不过风景确是很好,在桥上取景很值得。对面的氛围果然很不一样,江边是绿地,居民遛狗、散步,几乎都是在这边,那面多酒吧和餐厅,似更适合年轻人一些。这些都是和友人会合后才体会出的,他们显然先比我感受到这点,因为我一下甬江大桥,就撇下他们独自去了宁波书城,商量等会儿在江边会合。每去一个地方,都想着看那儿有没有什么特别点的书店——当然结果多是失望,大书店都差不了多少——也算是我的一大癖好吧。

去了宁波书城,一点感受:同为当地最大的新华书店,重庆书城规划得明显不如宁波书城。宁波书城里面很干净,设计透出一种现代感,人们没有坐在地上翻书的行为,也不会直接坐在书架之间。重庆书城就不是这样了,其间选书看书,有时挪个步子也要考虑很久,生怕踩在人身上,人们的读书习惯显然需要改善。另外,或许是江浙沪,许多物流总部的所在,书籍的运输要快很多。不少新书,我在重庆连气味都没嗅到,这边就已经崭新地摆在书店里了。这类讨厌的现象,同理可以在其他产品上见到。

逛了一会儿,感觉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便买了一本美国克里斯•克拉彻的小说《最后期限》,然后走出书店,探秘似的沿着江边走,准备和友人会合。

二  夜航船

《夜航船》是明张岱编的一部百科全书似的东西,他是风流才子,对什么都兴味盎然,如草木虫鱼,天文地理,怪力乱神,等等。所以他自己列了很多条目,为每个条目注解,范围如上所说。最有意思的还是书的名字,《夜航船》序云: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夜航船里混杂了三教九流,大家没什么事做,只得围坐在一起聊天,有点《十日谈》的意思,但他们不是讲故事,而是各讲所熟知的。他们身份各异,阶级不同,讲的话对其他人来说都很新鲜,每人讲一小点,汇在一起就成了大知识。知识分子不懂这些知识怎么办呢?闹笑话可不好。所以序最后说:“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但我要写的和《夜航船》这书没有关系,本来也无意引用其内容,只是觉得想说的和书名传达出的意境有点相似。既然是“夜航船”,那么就和船有关系。我们在舟山停留了一天,游览了几个必去的地方,因商业味太重的缘故,稍有些失落。第二天,离开和未知让我们兴奋,六点过就到了港口准备搭海船前往嵊山岛。舟山已经是海边了,周围又有很多海岛,主要交通工具是海船。看售票处上方的大型地图,嵊山是最远的,耗时预计三百多分钟,也就是五个多小时,其他隔得近的,时间在几十分钟到两小时不等。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之前觉得顶多是一次短途航行,至多两个小时。坐五个小时的海船——我好像回到了十几年前,那时从区县坐车到重庆市区,就要五个小时,甚至更长。这样想着,引擎的轰隆声,燃烧的汽油味,锁链般的黑烟,好像都缓慢地钻入了我的眼鼻口耳。好在只是幻想,船将在海上航行,哪会有汽车的引擎和汽油?

为防晕船,我们在耳后贴了晕船贴。第一次用这种药贴,感觉很奇妙,看说明,说是晕船晕车都可对付。小时候常晕车,吃了不少晕车药,那时候应该还没有这种药贴吧。继而想到我以前坐过船,从家乡到重庆,而且一坐就是两天,不记得曾吃过药,照样在甲板上活蹦乱跳,以迎风被吹得龇牙咧嘴为乐。一种坐过船的优越感生出来,我甚至还想撕掉晕船贴,当然,理智制止了我。以前那是长江,现在则是海上。在海上航行,到底是什么感觉?一些书对此的描述很有意思,有说会被海风吹得黏黏的,甚至打湿全身,有的是从海的方面来说,它广阔无边,还有的是从生物方面来说,能看到鱼类撞在船身,或者飞鱼跃出海面之类。登“奇观号”前,我这样想——那些美妙的场景,我都能见到吧?然而这也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共有两艘小船往返嵊山和舟山。一艘叫“奇观号”,去时坐的;一艘叫“东极轮”,返时坐的。按理说两艘船规格应该一样,无论是大小,座位安排,还是硬件设施。前者自然是相同的,但硬件设施“东极轮”要好过“奇观号”。船有两层,上一层是坐票,下一层是卧票,我们买的是卧票。事实上,船只有一层,下一层是底下的船舱,所以买坐票能欣赏海景——无边的海看久了也会觉得俗——买卧票则几乎是被困在密闭的空间里。蹒跚着爬下七十五度陡的阶梯,“奇观号”的船舱出现,我们将要在这里度过五个小时。巨大的空调柜机喷出白汽,同时带来像从工厂里传出来的橡胶味,似乎也混合了地板的油漆味,还有人们的体味。“奇观号”的床是冰凉的铁床,无意碰上会不自觉的打个冷战,并刷上绿漆,感觉像是过着行军生活。“东极轮”的床是木制的,和大学公寓里的床相差无二,比较起来温馨很多。

航行开始后,我所期望的场景一样都没有来到身边。现实是躺在床上,无望地盯着裸露的灯管,晃荡的恶心感袭来,强忍着侧身闭眼。

海面永远不平静。海的力量牵引着身体的两头,一高一低,不停转换。时间一长,实在是很折磨。关于在海上晕船,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有一节云:

“费尔明娜•达萨度过了苦不堪言的一宿,她把自己绑在舱室的床铺上,把胆汁都吐出来了。那间舱室简直就像小酒馆的茅厕,不仅因为它狭小压抑的空间,更因为里面的恶臭和闷热。船摇晃的那么厉害,好几次她都觉得船上的皮带就要断裂了。甲板上不时传来一阵阵像遭遇了海难似的惨叫声,而父亲在隔壁床上发出的老虎般的鼾声更加重了恐怖的气氛。”

小说虽然虚构,但也有真实经验在里边,因为我有晕船的经验,这段读来就特别震撼。虽然自己并没有吐,只是恶心了很久。有句话大意是说,书中坏事在现实中全都发生过了,书中好事在现实中还不曾发生过,因此多一件晕船的坏事也没有什么大碍。

坐那两趟船,最为遗憾的还是被摇晃折磨得失神,没有去到甲板上吹吹海风,找搭船回家的渔民聊一聊,也许对这陌生的海边江南能知道的更多。知道所不能知道的,这就是“夜航船”的意味吧。我没有做到这一点,但还不要紧。夜航船中,大家总要休息,讲完了各自睡去。我在船舱里蒙头大睡,也有点近于夜航船的意味了。

三  尽山

忘了是在什么场合,有人谈起旅游之道:不管去什么地方旅游,最好雇个向导。末了讲明理由:像去西安、洛阳之类的古城,如果不请个向导,看了也就看了,不但看不明白,还累了腿脚。我虽然赞同这个观点,但从没有做到过,去某地前每每不求甚解。两年前去台湾,短短几天要环岛一圈,多数时间都在旅游巴士上度过。正无聊,抬头瞄一眼上方的电视,放的是关于台湾的纪录片,正说到《台湾通史》,评价甚高,我简单记下了。那之后我没再想起这部书,直到回家后,突然记起,才查考相关资料,买来《台湾通史》。这是后知后觉的例子,有人觉得旅游之后再来了解,已经过时了。其实,这正好是丰富记忆的一种手段,在记忆褪色的时候翻看资料,说不定能让过往更清晰。我们照相,即是出于类似的理由。旅游是历险,也是探索,须通过探秘来了解一切,但文明世界并不危险,可以放心地奔跑。如果事先请人来照应各个方面,旅游的魅力就失掉大半了吧。

所以我们在颠簸的小海船上所面对的,就是一场冒险。出发前联系了当地旅馆的老板,但没有见过面,害怕被骗。查了天气情况和海域环境,但对细部完全一无所知。船上所见所感就足够恶劣:大海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潮湿,慢慢磨薄皮肤的海风,通透狠毒的太阳光。不知道岛上情况怎么样。

我被行李的碰撞声惊醒。船舱一阵骚动,大家正忙着整理行李,有人喊:“到了,到了!”我的思绪飘忽到甲板上,其实这时候还远着呢,只可以见着两座岛隐隐的轮廓。那是我国东海最东边的人居岛,一边是嵊山岛,一边是枸杞岛,中有一座大桥连接。嵊山旧名很多,有一个我印象很深,“诸岛至尽也,而曰尽山”,很有世界尽头的意境。

待船进港,我们才爬出船舱,下船来到码头。码头很小,阳光下泛着黑光,地上黑一块白一块,有些被水打湿,有些却是干燥的,浮散着破败没落的气息。现今的渔业虽然不错,比起几十年前依然倒退了不少,这也反映在了港口的建设上。码头上人满为患,远处有无数伸直脖子望向这边的脑袋,车子横七竖八地停在一旁。有多少人是来接亲戚朋友的呢?应该很少吧,多数还是拉客的旅馆老板或出租车司机。眼前情形让我想到V﹒S﹒奈保尔的游记《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中的一节:

“一天早晨,偌大一个空旷冷清的码头,忽然热闹起来。感觉上,就像一部无声电影变成一首寂静的史诗。一长排又一长排的双色计程车,络绎不绝地开过来,停泊在码头大楼外,码头上四处散布着一辆辆黑色马车,只等导演一声令下,就大举出动;右边码头大门,更多计程车和马车如潮水般不断涌进。马儿踢跶踢跶奔跑不停。马车夫扬起右手,飞甩着马鞭。”

和小镇码头相比,辉煌的亚历山大港竟不堪许多,也可以聊以自慰了。

老板等在那伸长脖子的人群之中,向我们招手,他开一辆黑色比亚迪,因此很好辨认。走近了看,他有一张值得信赖的脸,透出深一点的枣红,岛上居民很多都如此,太阳的杰作。和他交谈,没法不注视他的眼睛,那眼珠浑浊,仿佛长了白翳。后来他也兼做我们的向导,开车载我们,回答我们的提问,尽量给我们帮助。其间聊起经历,我们都知道了他的辛苦工作,凌晨拉几车淡菜,往返小镇两头(虽然距离不长),平常经营干净的旅馆,或者开出租车,没有抱怨,还对此侃侃而谈,显然乐在其中。不过,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只知道玩。但语气没有懊丧的感觉。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好像可以套上这个情况,但总是不对,并没有“不幸”那么严重。

到旅馆放好行李,略做休整,我们还有一天半的时间去发现。据说,来岛上赏玩,有三件事一定要做:看日出,玩沙滩,海钓。末一种我们没有做到,因为受不了大太阳的直射,也因为时间掌握不好,听渔民说海钓有个时间段的区别,过了某一时限,难度就增大了。虽然没有钓成,猎奇心理倒满足了不少,听了各种各样奇异的海钓经历,如有人钓上了鲨鱼之类的。我们再去拿钓竿,就无味很多了。

看日出的经历最难忘。第一是很早,凌晨三点过就起床了,坐老板的车来到山脚下,还要步行到最高点。嵊山的房屋很有特点,或许是依山而建的缘故,很多有点年代的房子都建在斜坡上,两排房屋面对面,中以窄路隔开,只能容一辆小车通过,小孩多在这小路上玩乐,夕阳下有希腊的风光。上山的有一段路两旁都是这样的老房子,空着没有人住,人们都搬去山下镇中心了,我想不要拆了才好。过了水泥道,再往上就没有路了,那是“人走出来的路”,草丛中两条细细的车辙,不知道先前是怎么走出来的。第二是人很少,看日出是件很浪漫的事,每个人都想尝试,特别是在风景区。国内的名山上,日出之前,早已经有很多人提早占到了好位置,后来者只能望洋兴叹。看日出需要安静,这么多人一起看,发出噪音是难免的,太阳露出金边那一刻,快门声瞬间此起彼伏,当然也影响了欣赏的心情。在草丛里穿梭了好一阵,终于到了顶点,地方虽然小,下面是险峻奇绝的绝壁,但只有我们几个人,空间还是很充足的。凌晨四点半。太阳从黑油一般的海面升上来,这时还看不真切,等了一会儿——最多五分钟,但时间好像变慢了——才终于从云背后显现。这时候的景观最有特点,光芒和黯淡互不抵触,美好地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瞬息万变的云图。只有在这种美妙的时刻,才会使我产生拿出相机拍照的原始冲动。

沙滩是寻常事物,之前已经见识过惬意的大海滩,来到最东边,反倒只有枸杞岛上有几个小海滩了。海滩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要看海,在船上照样可以看;要戏水,在小溪里也能戏,况且海水苦涩,没有溪水甘甜。总归是追求那个意境吧。在海边,风永不停歇地吹,头发湿润地贴在头皮上,有点凉,周身又被流动的空气环绕,感觉不到太阳的热度。这样站上一个小时,皮肤就几近晒伤了,只得逃兵般的返回旅馆。

上面所说的大概是每个游客的固定行程,偏向于大众的选择,少了个人趣味。在嵊山的一天半,等太阳落下,我们都会出来散步。这在我看来是个很好的游览手段。感受居民的生活也好,欣赏傍晚风光也好,意义都不下于看日出或是海钓。我们的例行路线是从旅馆所在的陈钱山路开始慢慢的走,有左右两条路可去,我们一般朝左走,到箱子岙港口,再远一点,可以走上嵊山枸杞大桥。这时候,我们不用当个纯粹的游客,而是成为刚出生的婴儿,新奇又平常地打量这个小世界。就像在江南水乡,坐乌篷船听雨是极有趣味的一件事,在嵊山,沿大路漫步,避地上的水渍,闻淡菜的气味,也是很有趣味的。

刚到嵊山的时候,我们外出探索,从陈钱山路出来往右走,走过一处有台阶的地方,远远的看见一块碑,上面写着“尽山广场”,大概是平时举行集会的地方,然而我们没有上去看。每去一个地方都有遗憾,要说在嵊山的遗憾,也就是这个了吧。

四  雷峰塔及其他

雷峰塔已经落为废墟,我们却不知道。西湖属于西湖区,然而边缘地带又在上城区。我们住的旅馆位于上城区,之间好像不很远,但是街道交错,一会儿就看晕了。于是随便搭了辆三轮车,师傅驾驶着三轮车在车辆川流不息的马路中间颠簸前行,单薄的车子摇晃不已,好像被庞大的汽车挤到了路边,但速度还很快,吓得我们心惊肉跳。一到说好的地点,我们就跳了下来。扭头看去,远方的天空被树丛的影子占去了三分之一,黑影的尖端插着笔似的物体,是那种装饰华美、颇有新意的笔,长度恰到好处,受到年轻学生的欢迎。那就是雷峰塔了。关于雷峰塔的历史,最简明得当的还是张岱著《西湖梦寻》“雷峰塔”一则:

“雷峰者,南屏山之支麓也。穹窿回映,旧名中峰,亦名回峰。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吴越王于此建塔,始以十三级为准,拟高千尺。后财力不敷,止建七级。古称王妃塔。元末失火,仅存塔心。雷峰夕照,遂为西湖十景之一。”

我们站的地方即是雷峰夕照的所在,然而却不是当时的那个雷峰夕照了,很有些今昔之慨。站在这里,身边的观光车一辆接一辆地开过,每当前方堆积起了行人,司机就按下按钮,喇叭播放出因西湖而闻名的音乐。有时电流不稳定,旋律变得极为蹩脚,倒不堪卒听了。耳边听着这些,的确想象不出当时西湖的光景。鲁迅在1934年1月11日给日本朋友山本初枝的信中云:“我为了写一部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现在看到这段话,联想到对雷峰塔的参观,也是很感同身受的。

以前的我以为雷峰塔完好无初的伫立在西湖边,就这样过了千年。一进雷峰塔,迎面就是环形的栏杆,中间是砖红色的废墟,已经倒掉了一半,一角被一根杆子艰难地支撑着。不论近远,都看不出一个塔的形状来,好像无论微观宏观,都是一块块破碎的砖头堆在一起,构成一个不规则的几何形状。美学的一个重要元素固然是完整,但是这样看去也有一种缺陷美,然而看得久了,就突然觉得遗憾——现在已经能隐隐感到塔的震撼了,如果没倒掉,那该是多么惊人。迈克尔•夏邦的小说《漂泊绅士》有一段的描写和这种气氛很相似:

“亚历山大远征高加索失利后建立的神殿,如今只剩一堆废墟见证他的失败和所信奉之神的毁灭。这仅剩废墟是一座台基和残烛似刻着凹槽的廊柱,寒风穿堂而过。” 张爱玲有一部小说叫《雷峰塔》,但内容和雷峰塔没什么关系,只是取了其中象征的意义,就是传统的崩塌。引文所描述的虽然不是雷峰塔,但更是反映出了雷峰塔倒塌的意味。

雷峰塔之后,是岳王庙。当时我们并没有想去那里,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西湖处处是景,一不小心就迷失了。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沿西湖骑骑自行车,平时也少骑车,就当尝鲜吧。骑去哪里呢?在租车的地方,因为拿不定主意,我们和老板相对而立,一时陷入沉默,大脑便立刻投影出一份西湖景区的地图,首先标出各个景点,然后计算出之间精确的距离。如此这般才选定了岳王庙,骑车往返只需半个小时,加上游览,总共一个多小时。

我们一开始在一个大厅里闲晃,中间是巨大的岳飞塑像,两旁挂满了牌匾,“尽忠报国”之类。角落里有一张朴素的桌子,上面放着一本册子,有点皱,但又好像不常翻动。没有人接近那张桌子,甚至连接近的意图都没有。一旁站着位穿职业装的女工作人员,不时换个位置,目光不定,像在从不同角度欣赏某件艺术品。她身边似乎有一道屏障,没有人靠近。走过去一问才知道那是免费向导,因为是免费,所以我们就想要她来为我们讲解。她掌心向上,手掌平摊,职业性地朝册子一划:“但,得先填这个。”我们接过册子,一一把名字写了上去,其时已是下午,上一次的记录还是在早上。这么久都没人找她,真是像隐形的窥视者一般。

在那尊著名的秦桧下跪铜像旁,例行讲解后向导突然问:“你们知道杭州有个小吃叫‘油炸秦桧’吧?”

我们沉默地摇头。确实不知道。隐约还觉得这名字有些残忍,心想谁会去吃这样一种食物。同样一道菜,换一个名字,所受评价会大不一样。

“就因为人们太痛恨秦桧了,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她补充道。却没有说明“油炸秦桧”到底是怎样一道小吃。

在杭州的一天半中,我曾路过某路边摊,瞟见招牌上“油炸秦桧”这四个字。当时没到吃饭的时候,也因为急着赶路,没有过去看看,所以没有见到杭州“油炸秦桧”的真容。但就源流来说,“油炸秦桧”可缩略为“油炸桧”,又南方语音不同,也叫做“油炸鬼”。刘廷玑著《在园杂志》有一条说苏东坡谪居黄州的时候,由浙东观察副使奉命引见,到王家营,看见草棚下挂了数枚油炸鬼,“制以盐水合面,扭作两股粗绳,长五六寸,于热油中炸成黄色,味颇佳,俗名油炸鬼。”又范寅《越谚》饮食门云:“麻花,即油炸鬼,迄今代远,恨磨业者省工无头脸,名此。”

从上面所说的来看,“油炸秦桧”似乎是麻花,但实际上,杭州摊贩卖的“油炸秦桧”是油条。这两样东西中国南北都有,做法也几乎相同。单用文字描述,看起来既是油条,又是麻花,简直没有办法分辨。问内行,他们会告诉你,做法虽然相似,但用的面不同,炸的方式也不同,出来的自然一软一硬。不过这道小吃流传了千年,传到现在名称上有点混乱,或是古今异义词。

以上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新作文杯竞赛作文,愿大家有所收获。

标签:新作文杯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