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辅导技巧

话题作文辅导:从小处着笔处理话题作文

编辑:sx_wuqb

2014-05-05

作为一位高中的语文老师,如何教学生写好话题作文一直是让人觉得头痛的问题。由于知识面等原因,学生的作文极容易落入假而空的“圈套”。我们的作文训练就应该有意识的去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认为处理话题作文很大的一个方面还在于从小处着笔,以小见大。我想以《勇气》为例来进行说明。

一艘军舰上,一名德国军官和一名英国军官在谈论勇气。“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勇气。”德国军官说着,叫来一名德国士兵,命令他爬上100米高的桅杆,在上面敬一个礼再跳下来。这名德国士兵很快照办了。看着得意洋洋的德国军官,英国军官笑着说:“我让你看看我们英国皇家海军的勇气。”他命令一名英国士兵爬上一根300米高的桅杆,在上面敬三个礼然后跳下来。这个英国士兵一听,马上叫嚷道:“先生,你肯定疯了,我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这才叫做真正的勇气。”英国军官对德国军官说道。

敢从100米高的桅杆跳下来是一种勇气,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也是一种勇气,你对勇气有什么看法呢?请以“勇气”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虽然话题作文的审题的限制已经放宽,但不代表我们不用审题。审题也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非常关键的一环。拿到“勇气”这个话题,我们也必须先审题。审什么呢?审的是提示性语句和话题本身。话题作文前一般会给出一段材料和一段提示性的语句。材料在话题作文中可用可不用,而提示性语句却不容我们忽略。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从这段提示性的语句我们可以知道作文的要求是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之间的关系,必须辨证的看待二者之间的联系,仅仅写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就属于离题。“勇气”这一话题给出的提示性语句给了我们写作两种提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勇于说“不”。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几则事例。比如“军神”刘伯承的故事。抗战年代,刘伯承被打坏了一只“左眼”。他来到一家德国医生开的诊所。这位德国医生蔑视胆小的人,刚刚赶走一位害怕做手术的病人。而当他面对刘伯承,听到刘伯承拒绝使用麻药的要求,他却汗如雨下。当刘伯承坦诚而平静的说出医生割的刀数为72刀时,这位自尊心极强的医生情不自禁的喊出了“军神”。没有麻药做眼部手术,刘伯承身上表现出了一个军人大无畏的“勇气”。也许我们还能联想到日本着名指挥家小黑泽尔的故事。小黑泽尔参加了一次大型指挥大赛。台下坐满了当时音乐界的权威,他镇定自若。当他指挥演奏时,他意识到曲谱上有一个小小的错误,他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却遭到了呵斥。再一次的演奏证实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时候,他义正词严的说:“我拒绝演奏一首有瑕疵的乐曲。”台下给予了小黑泽尔长久而热烈的掌声。原来错误只不过是评委们故意设置的一个小小的障碍。小黑泽尔用自己“勇敢”的行为证明了说“不”的价值。

其次是理解话题本身。我们应该明确“勇气”是可大可小的。大到为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视死如归,大到面对凶残的歹徒大义凛然。然而婴孩离开妈妈的双手,艰难的迈出第一步不需要勇气吗?一个人在漆黑的夜晚穿过一条小巷不需要勇气吗?课堂上能够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提问不也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吗?……可见,“勇气”不是大人物的专利品,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勇气”。同时,我们应该明确“勇气”和“勇敢”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勇气”就像潜伏于人内心的一座活火山,而“勇敢”却是这座火山喷发后的壮丽奇观,是一种外在表现,所以我们会说“一个人很勇敢”,但却不会说“一个人很勇气”。既然“勇气”是人内在的一种品质,那么写“勇气”就应重在写人物的心理。

话题作文辅导:从小处着笔处理话题作文

标签:辅导技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