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作文 > 戏剧

福建闽剧的特点

编辑:sx_mengxiang

2014-09-05

鉴于大家对精品学习网戏剧频道的关注,精品学习网戏剧频道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闽剧的特点,供大家参考!

福建闽剧的特点

小调系本地和外地传入的俗曲俚歌,如“螃蟹歌”、“迭断桥”、“牡丹亭”等。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磬等。

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逗腔有15种板调,特点是在曲中转折和结尾处多有“哎?”的虚腔,

其中的“宽板”、“急板”,原有后台人声帮和(称为“驮声”),后来有的改为自行拖腔(称为〔自驮声〕),或用小唢呐吹奏帮腔部分,作为过门,还有“滴水”、“滂水”等调,是吸收吹腔、梆子腔演化而来。

江湖调主要有:“江湖叠”、“柴排调”、“阴调”、“梆子叠”等调。飏歌据传来自青阳腔,有滚唱、滚白痕迹,过去曾称为“阳歌”,亦有后台人声帮和,现帮和部分已改用乐器伴奏。曲牌有“撑船歌”、“经商”、“香罗带”、“赏花”、“纱窗外”等。

19世纪末20年代初,"儒林","平讲","江湖"三种唱腔为求得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相互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使三者逐渐合一。以"儒林"唱腔逗腔为主体,综合"平讲"之扬歌,"江湖"之小调和昆曲,唠唠等多声腔的剧种开始形成,亦名"福州戏",其班社统称"闽班",这是闽剧衍化,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

1924年,祖籍长乐的郑振铎先生将《紫玉钗》剧本送交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首次以"闽剧"取代了"闽班",这也是有据可查的最早"闽剧"说法。2004年是闽剧正式命名80周年。

你喜欢这篇闽剧的特点?如果你喜欢,来看看吧!

标签:戏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