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jichanyucms
2013-01-05
考研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为给考研学生提供方便,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以下学习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考取复旦新闻学院对现在的我来说,是飞越鸡肋的最佳选择。永远都面临选择,是咽下鸡肋还是饿着肚子去等待美味鸡汤。我了解我自己,我受不了鸡肋,在国内二流的本科虽然可以保证成绩优异,但四年的鸡肋平台已经触碰到了我的底线。所以,安心考研之前,我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绝然把鸡肋们都丢了——放弃保研、放弃工作机会、放弃考公务员,等等。他们说,不给自己留条后路,你真傻。
以上就是我考研之前的心态总结,也就是why,为什么我要考复旦新院。不想花费太大篇幅来描述我的心情起落,因为我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只会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借鉴到考取复旦新院传播学的策略,所以,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直接进入正题,以下是我的整体复习思路,如何在半年内把复旦新院拿下。
〓 传播学专业课
1、研究真题:重中之重
相信我,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性很高。于是,真题就是所有考生都知道的重点。暑假刚开始看第一遍专业课的时候,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抓不住重点,似懂非懂。看过真题之后,再反馈到书上的知识点,很快就能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
这点也许你已经明白,也已经在论坛上找到了一些零碎的真题。你现在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是what,问题是how?我下面的分析是大多数死读书的没有想到过的。
研究真题,其实就是抓重点,以不变应万变。那真题中重复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考前能够尽最大努力抓住的“不变”是什么?都是原题吗?
其实是考点。研究真题,也就是研究真题的出题思路,也就是抓住真题的考点,也就是抓住考试的重点。抓住真题的考点,比抓住真题更灵活。虽然参考书目每本各不相同,但常考的考点都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死考点和活考点。死考点也就是变动不大,就算变换出题方式,答题的大致思路也不会改变多少的考点。比如黄瑚那本新闻史的内容,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是我们最应该把握住的。同一个考点,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考察。例如邹韬奋,名词解释考过邹韬奋(1991)、《大众生活》(2007)、简答题2002年和2009年都考过他主编的“六刊一报”、论述题1993年考过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2001年考过邹韬奋的办报活动。那是不是把这几个考点都准备好背牢了就OK?归纳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考点六七年会原封不动重复出现,相关的考点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考查过历史人物,换着考察他的办报活动,或者报刊。那么进一步,这一考点还能举一反三,比如《生活》周刊考过论述题了,很可能就会再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邹韬奋的办报活动考过论述了,很可能再考成简答——05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我考前自己准备了很详细的答案,果然,10年考察了简答题。再进一步,这一考点能否再发散思维?《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而“《新生》周刊”1996年考过名词解释,“新生事件”1997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等等。总结上述思路,考点与考点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灵活并且有联系的掌握真题,把握其出题思路,才算把真题的考点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点。
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一门,150分的卷子,09年死考点能占据到90分,10年也有80几分左右,也就是能保证你及格。复旦新院的题虽然难,但也是相当人性化的——它给愿意坚持并且有复习策略的人提供了希望。要知道,虽然有专一能考一百二三十的牛人,但考上的人中专一刚刚及格或者是一百出头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你不可能会做所有的题目。上述的思路是我的真题研究策略,也保证了我拿下了所有死考点即专一的基本分。
活考点分两种。一是书上较为死并且重要的内容但还未被考过的——09开始新院的参考书目开始更新了,从传播学来看,09年传播理论换成了《大众传播理论》,10年《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网络传播概论》都出了新版,《公共关系学》代替了《有效的公共关系》。这一种考点不确定性较死考点来说更大,更需要策略。我的方法是,研究复旦已出考点的出题思路,结合传媒名校的各年真题热门考点(特别是新闻传播学基础的考点),反馈到新的参考书目上,把重复过的、可能再重复考点及其可能出题的方式给找出来。
我在网上自己收集了北大、人大、清华、南大、武大的历年真题(不要轻信卖真题的,我试过,大都质量下乘,可以自己找到,能否在网络中搜集到自己所需信息是一种必备能力),分类结合了复旦的真题。有人问,需要看那么多学校吗?值得吗?各校的考点其实就体现了一段时期内的研究热点与考察热点,因此可以为我们突出重点。比如,04年北大传播学简答考过“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这两者间有什么异同点?”,06年复旦新闻传播学基础简答就考了“试论美国‘议程设置’和我国‘舆论导向’之不同。”再比如,2002年清华考察过论述新闻观与宣传观的辨析,2002年南大也考察过试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2008年复旦的论述题有一道即为“论新闻宣传。”有无必要,见仁见智。
第二种活考点是结合了现实热点的理论考点,虽然灵活,但复旦的题目均有其出处,也就是都能在书上找到其理论来源,也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热点新闻事件。真题中出现过的热点事件已过时,我们不用关注,但真题中考过的理论依据是一定要准备好的。比如舆论这一考点,除了上述比较舆论导向和议程设置,曾经屡次出现其他考法,名词解释(2005、2001、1999、1991),简答“怎样理解舆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功能?(2003)”、“新闻传媒与社会舆论之关系。(2007)”,以及论述“联系实际论述中国新闻媒介如何做好舆论引导?(2001)”。对于活考点的出题思路,10年的传播学考题表现的最为明显:新闻传播学基础的最后一道论述题是“阅读文字,阐释网络与舆论之关系”;传播实务的最后一道综合题是“请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舆论的形成规律、公民的政治参与谈谈你的看法。”热点结合的不同,但都涉及舆论与网络,而这两个考点都能在参考书目中、历年真题中找到出处。
以上就是我真题研究的重点。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如何整理真题。
我首先收集了复旦以及各校的真题。考复旦新院的人都应该知道,有基本书目是院内各个专业共用的,所以其他专业的考题可以拿来参考。我在考前专门写过一个文档来分析历年各专业参考书目以便抓重点找规律(新闻传播学基础专门是必考的,因此主要找的是各专业实务的真题),比如,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实务书目完全不同,因此新闻学的实务考题我根本不看;传播学和广告公关以及媒介管理重复的实务书目有《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和《公共关系学》,因此这几个专业曾经的实务考点就绝对有参考的价值。还有,别以为参考书目更新了之前的真题就可以不看,书换了考点没换,还是可能重复考察,比如2005年广告公关考过爱德华·伯奈斯的名词解释,10年考前我是作为重点之一准备的,果然考了。
复旦及各校历年真题,刚开始是手写的,感觉太慢,而后直接全部用word编辑,节省时间并且方便搜索。每一门我都准备了三个版本,分别按照题型、考点、出题角度来分类,方便寻找规律,并严格在旁边记上考察过的时间以及院校——这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你比较,以大致推算考点何时再考的可能性。比如,通过分析我发现一点,2000年左右的真题考点,特别是新闻传播学基础2000年前之前的真题,有抬头的趋势,因此都被我列为了复习的最重点。另外,考前的投机心理一定会作祟的,别以为去年刚考过的下一年就不会考,09年名词解释考过《每周评论》,10年原题出现了,09年考过论述1942年新闻改革,10年考的是论述56年新闻改革,考场上做这类题的时候我异常兴奋,该抓的重点都被我抓到了。
为了避免忘记以及逼迫自己思考,我分类完之后写出了详细的真题分析,再反馈到书上,运用归纳出的思路去看哪些考过了,还会怎么考,哪些未考过,可能怎么考,重点慢慢全部浮现,因为思路清晰,所以复习得也越来越有底。
2、参考书目:整理笔记,化繁为简
据我所认识的,考专业课之前直接拿着书背而没有整理笔记的,都没有考上。
分析过复旦的真题就会知道,很多时候一个考点可能考察一章的内容,因此就算你把整章的内容全部一个字不漏都背下来,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里也写不完。而且,考场上三个小时我是从头写到尾的,用来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如此还是来不及写。复习到考前,应该做到对每个考点的每种考法、大概字数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保证基本分并且做到临危不乱,以不变应万变。再说,复旦新院选择的是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千篇一律的背书,你觉得你的分数可能高吗?写完了书上内容,你还有时间有空间有能力去发散去结合热点论述吗?比如1956年新闻改革,黄瑚的新版涉及了一整章的内容,有一万字左右,我结合真题(1999年考过论述)按照自己的理解,提纲挈领,整理了约1500字,考场上遇见了原封不动地默写了自己的笔记,按照后来的得分推算,这一题我是拿了全分的。参考书目的内容非常繁杂,无论是为了拿分,还是为了减轻不必要的劳动量,我们都必须记笔记。
如何记笔记?边看书边做真题,这是重点;边看书边写出每本书的框架,提纲挈领,这保证了全面系统。这样可以帮助你有重点有选择地在整本书的框架里建立各考点的联系,并且方便你建立几本参考书目之间的联系——有些考点是书之间结合着考的,放在一起准备会更灵活,避免重复劳动。曾经有位前辈的建议让我非常有共鸣“笔记和总结这一步是最关键的。笔记不是抄书,我注意了三点:一是化繁为简,把书本的框架列出来,大段文字用简要句子总结好;二是合并同类项,第一遍看完就会发现很多书讲的内容是相通的,按知识点或专题把几本书的内容归到一起,就会对这个知识有全面了解,也省去了日后很多低效的重复劳动;三是总结答案,做笔记时我基本是将内容列成某一题的答案,可能是历年考题,也可能是自己给出的思考题,这样边想边写,笔记做完,所有真题我也就做完了。答题时我都用的书上整理总结出来的语言(经过重组,决非原文照搬)。”
名词解释每个六分,涉及的都是最最基本的概念一般三百字左右足够,要注意的是简洁而全面,概括性极强但也要体现一个知识点的精髓,并且知识点的有可能出现在一章的各个部分。
拿新闻史的名词解释为例,多次考察的“时务文体”(2009、2003、1999、1997)就可以这样做笔记:
‘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指出现于现代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文体,王韬等早期改良主义报人曾作过尝试,以梁启超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新民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而慷慨激昂,“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
10年传播实务的名词解释非常活,除了“爱德华伯纳斯”比较死之外,另外三个“网络‘客’现象”、“舆情”和“文化产业”都是书上没有直接给出的,但绝对可以运用已整理的笔记来灵活处理。比如网络“客”现象你没听过,但书中总出现过博客、播客之类的吧?总分总结构,一一罗列即可。
简答都是固定的知识点,重点掌握书上的黑体纲目。同样的,也要注意简洁和全面。千万别啰嗦,要概括书中观点,简答写死了也只有10分,因此五六百字即可,一定要为论述题(30分一题,一共90分)留下充分的时间。随便看一题我的笔记给大家参考:怎样理解“报刊是意见的自由市场”。(2008)
“报刊是意见的自由市场”这一思想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重要原则,与另一重要原则“自我修正过程”,均是从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的政治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中引申而来,其基本假设是:第一,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第二,为了接近真理,惟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第三,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四,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产生出一般人所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这一思想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作为自由主义报刊的理论的重要观点,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到巨大作用。
然而历史证明,所谓“意见的自由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现状发生了尖锐矛盾,新闻自由因媒介在竞争中形成垄断而被滥用,使媒介成为当权者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该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受众的权利;并且,它谈论的是意见、思想的自由,而实践中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实际上损害了意见的多元表达,并带来深刻的社会问题。
论述题是最拿分也是最不容易拿分的,要有书中观点,要结合论文和现实热点,也最好有自己的想法,“背多分”早已过时。曾经看过一位前辈写过论述答题的思路觉得很好:○1专业书上的定义,解释 + ○2各位学者的相关意见观点 + ○3联系现实的热点事件 + ○4自己的看法(辩证)+ ○5总结。平时多注意结合书中的专题进行积累,“论文,答案也。把重点老师的近五年的论文找来,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述每一个老师论文的主要观点,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包括老师的研究方向类、时事类的评论文章等。”多去网上看热点新闻,关注现实动向,“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从剖析的角度上来说可以从任何方面下手,怎么样都能和你的题目扯上点关系吧,那就好办了,提一下现在的热点事件,表述下社会主流的看法,一定要和你的题目扯上关系,无论怎么样好歹写几句。”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10年黄瑚的这本参考书目换版了,对我们来说是万幸,我发现换版的时候刚刚暑假不久,当时已经把第一版过了一遍,并且是在没看真题的情况下看的,痛苦万分。新版的语言简洁了许多许多,并且章节脉络非常清楚,便于整理笔记。按照我之前提到的整理思路研究过真题之后,再去看新版的书,重点就会明了许多,但边寻找真题答案边整理框架的过程也比较痛苦,每本书的真题答案和笔记我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在word中打出来的,而新闻传播学基础的三本书花的时间最多,其中新闻史尤甚。
也就说,无论是哪一本书,你的笔记应该至少有两种,一种是按目录的章节来提纲挈领,归纳老师观点的;另一种是按历年真题来做的。同时,你可以把真题都放入全书的框架中,边写框架边做写真题答案,也可以帮助你发现重点章节,多分析多思考。
黄瑚的新闻史常考的内容无论哪种题型,通常有以下几种:新闻法制(重中之重)、新闻改革、著名大报及报人、中共机关报、新闻业务改进、以及大的脉络。这是我通过两个月的整理而得出的结论,最后背笔记也是按照这几个大类来背诵的。比如,新闻法制的整体脉络你可以连起来思考:近代立法尝试(光绪)——清末法制建设——国民党新闻统制——我党新闻法制(建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法制&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近代新闻立法没有考过,也不是重点;清末的具体新闻法规考过多次,名词解释就有“大清报律(2010、2005、2002)”、“钦定报律(2006)”,“暂行报律风波(1996)、“癸丑报灾(1999?人大、2002?北大、2001?南大)”简答题就有“清末出台的重要新闻法规有哪些?(2003)”,论述题更是结合了国民党新闻统制来比较北洋军阀新闻统制的异同(这题非常变态,幸好我不是2008年考试,自己思考答案就写了有两天之久)。
复旦很主流,喜欢考中共机关报,有关机关报的发展历程、每份报纸的内容与背景都得详细掌握,2002年考过“试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衍变过程。”很多年没以大题型的方式考了,可能考脉络,可能考具体的报纸新闻改革,一定要注意。另外,机关报是重点也提醒我们,国民党的内容只需要关注法制那块儿就够了,其他的可以一概不看,从没考过,更没有考的可能性。
写大脉络的笔记是最让人头疼的,为了考试临阵不乱,考前一定要熟悉书本框架,并仔细推敲考过真题,写出答案并发散其他可能的脉络,做到万无一失。2006年曾经考过“试述中国近代报业(自1815年至1911年)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举出各个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报刊。”这题我也整整写了两个下午,结合了黄瑚的书和论文,最终写出了自己满意的笔记。可以给大家参考:
标签:专业课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