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lanxh
2010-11-08
叶山岭,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哲学教师,考研政治辅导新秀,有多年考研政治辅导经验,曾多次担任考研政治阅卷老师。
在考研政治包含的五个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个公认的难点。对于这一部分的复习,考生最大的困惑是,自己下了功夫去记忆、背诵大纲要求的内容,但临考遇到相似的问题还是无从下手。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考研政治的难点该如何应对?该如何突破呢?
要点一:结合“马哲”自身的特点
要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考研政治难点,首先要搞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特点——理论、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这些原理在复习资料中都能找到明确的表述,但要掌握的不只是记住这些原理、概念的表述,因为考题往往与这部分内容抽象性强、概括性强的特点相对应,针对这部分内容的考题绝大部分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不管是在大题中,还是在选择题中。面对千变万化的具体材料,如果只是记住了原理的字面表述而没有理解其内涵,那就无法用抽象的原理去分析、诠释具体的材料,面对题目时就难免会束手无策。
总之,考生绝不能死记硬背,一定要做到真正理解、切实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真题,摸索规律,找出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要点二:以重点知识为基础,构建知识脉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分为七章,大体可以归结为五个部分:绪论(第一章)、物质观(第二章)、辩证法(第三章)、认识论(第四章)和历史观(第五、六、七章)。与各部分的内容相对应,这五部分在历年考题中考查的方式不尽相同,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区别对待。考生要注意把握重点知识点,那些重复命题的知识点往往也是知识难点,要围绕重点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脉络,这样可以做到既条理清晰又重点突出。
以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为例。从历年的考题看,这部分常被命题的内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两点。考生要学会从这两个知识点出发去把握第一章主要内容的脉络。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这个知识点包括两部分内容——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大派别。对于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考生要明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内涵和特点;对于唯心主义的两大派别,主要掌握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从知识结构的脉络上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来自“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哲学的基本问题”又要从“什么是哲学”这一知识点说起。“什么是哲学”这一知识点包括哲学的科学内涵、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知识点又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哪两个方面,以及对这两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最终导致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分。这样,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这个重点出发就掌握了考研政治大纲第一章第一部分的知识脉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点的内涵是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实际上,只要搞清了这个内涵,也就搞清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包括“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也就掌握了第一章第二部分的所有内容。
至此,从这两个重点知识点出发得到的脉络就完全覆盖了考研政治大纲第一章第一、二部分的所有知识点。而第一章的第三部分,因其命题一般为选择题,且出题的概率很小,只需了解即可。
要点三:掌握解题方法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部分内容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性强、概括性强,所以针对这部分内容的考题本身和解题方法也具有自身的特点,考生在复习时要高度重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试题最大的特点是以材料题的方式呈现。对于材料题,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又各有不同。客观题考查的是哪部分内容,在备选选项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提示,所以客观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排除题干给出的材料和备选选项对正确选项的干扰。
比如,200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理科)的单选第3题: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从题干看不出考查的具体内容,但看了4个备选选项就很清楚地知道这道题要考查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这个知识点,明确了考点以后可以根据排除法最终选出答案。
对于主观题来说,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这是正确作答的关键一步。主观题的材料往往比较多,内容丰富,很多考生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材料,但还是觉得似乎几个原理都可以和材料扯上关系,最终难以确定该用哪一个原理作答。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观题的突破点是如何有效地确定考点。很多考生下了很多功夫在理解题干的材料上,希望能从中“读”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其实对于主观题的解题来说,有用的信息不仅在题干的材料中,“问题”也往往隐藏在有用信息里。
以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第34题为例。题干用的是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沧州发大水,临河寺庙前的两尊镇水石兽因而沉入河中,10年后庙僧按照常理去河的下游寻找却找不到。于是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由于石兽很沉,所以其实它是原地未动。不料,一位长期在此守河堤的老兵却提出了出人意料的意见,他认为石兽虽然很重却能逆流而上,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按照他的说法,人们果真在河的上游挖出了那两头石兽。这道题的问题有两个:问题(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问题(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考生如果能够注意到问题(1)中“真理的具体性”这一提示,就能很容易地结合这个知识点的内容作出回答。而根据问题(2)中“辩证地思考问题”这一提示,考生也可以迅速联想到答案: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这就抓住了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
有时,隐藏在问题中的提示信息不是那么明显,需要考生细心地去寻找。比如,200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第34题。题干说的是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写了一道算术题:2+5=?同学们回答“等于7”,闻一多说在数学领域里2+5=7,但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然后他以一幅画为例来说明。画上大小不一地画了七匹马,这些马后面是些影影绰绰的黑点。闻一多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画中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这道题也是两问。问题(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再看问题(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看到问题(1),很多考生还是对材料的用意不得头绪,从问题(1)的问句中也找不到对解题有所帮助的提示。但从问题(2)可以看出,这个问题非常明确地提示“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由此可以很容易地想到这里考查的是2008年考研政治大纲中第四章第二部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个知识点。再回过头来看问题(1)就会发现,实际上问题(1)考查的也是这个知识点,从而也就找到了这道题的答题思路。由此,考生也可以得到一个很有益的经验——一道大题的不同问题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在一个问题中找到的提示对于回答其他问题也是有所帮助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大题都可以在问题中找到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的提示。对于这样的题目,考生就要学着去概括材料,通过概括逐渐找出材料中所要表述的意思的重点,找到了这个重点也就找到了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寻找这个重点的诀窍在于,在材料中这个重点或是通过意思相近、相似的反复表述得到突出,或是通过叙述中清晰的逻辑来呈现。抓住了这个诀窍再去寻找重点就会容易很多。
标签:政治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