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根据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典型真题
(2009年单选题第1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A】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2010年多选题第17题)。
典型真题
(2010年多选题第17题)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