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2-27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4年10月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在中央全会上第一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体现了对法治的高度重视,会议结束后,微博上的各种评论,满是对法治进步的热望:“想要法治的果实,就要给它阳光雨露”“期待法治进入与人民互动的2.0时代”“法治不仅是宏大的,也是具体的;它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于百姓福祉”……
尊奉法律,需要执政者、治理者发力,引导之、提倡之;遵守法律,需要全体公民给力,用法律来定分止争,维护之、践行之,网络上,已经有人以普通人“小明”为例,演绎“四中全会与你我有啥关系”。有人说,法治于人就如同空气,你可能不会时时刻刻意识到它的存在,可一旦缺少就立刻窒息。的确,从出生到成长,从成家到立业,无不需要法治的护航;加强对财产权的保护,完善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四中全会催动“法治的春天”,有着温暖人心的春意。当越来越多人在法治的护佑下感受着畅快的呼吸,法治才能成为内心时时恪守的律令。
也不用回避,中国的法治还有很多问题。从“暂行50多年”的高温条例,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尚无完善法律,中国的法治进程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四中全会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开出了药方,但最根本的,还是提升全社会对法治的信心与信任。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所说,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才是法治的力量所在、尊严所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5月26日等)
材料2
法治是人类为了征服自己,由人类自己立法进行自我管理,这无比征服自然困难得多。特别是约束公权力,非有高度的觉悟、顽强的亲毅力和坚强的意志难以成其事。任何国家法治的确立都不是在一盘散沙的状态下随随便便建立起来的,而是必须有坚定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部署。
迄今为止,尚未有法治成功的国家是在群龙无首、四分五裂的状态下实现法治的。恰恰相反,就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些国家的法治之所以能够最终确立,都是自上而下、从官到民表现出对法治执着的追求,付出巨大的努力。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情况极其复杂的大国建设法治,更需要有自上而下坚强统一的领导,要有统一的意志,坚决果断一体推行。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
(1)如何理解“法治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乎百姓福祉”?(6分)
(2)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4分)
答案要点: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宗旨就是全面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在依法治国总目标下,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些都对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从革命战争时期以“投豆选举”“三三制”等形式在解放区实行广泛民主选举,到1954年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到20世纪90年代8亿多农民实行村民自治,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实践证明,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与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命运”有一段深刻的对话,蒙哥马利说,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问一下主席:中国大概需要50年,一切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到那时候,你看中国的前途将会怎样?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倾向于侵略,毛泽东说,你的看法是,那时候我们会侵略,是不是?要向外侵略,就会被打回来;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如果我们占人家一寸土地,我们就是侵略者。
“蒙哥马利之问”折射的是一些西方人内心深处的“国强必霸”逻辑。然而,这样的逻辑与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民族心理,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
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高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最终罢战息兵。
孙中山先生曾在日本演说,“东方的文化是王道,主张仁义道理,西方的文化是霸道,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凌、无数仁人志士高喊“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但只是为了获得免于被欺凌的自由,为了以平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所说,有些人总希望有一个暴力选择,但中国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观察现实,阴阳平衡、尊重智慧众生平等理念被视为理所当然,和平关系的普遍原则以相互合作,平等互利为起点。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2014年3月,习近平在法国巴黎向世界宣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读懂了“和”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淌的血脉,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国那种无法改变的“和”的气渡与内质。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2日、2014年5月20日)
(1)毛泽东和蒙哥马利的“对话”反映了什么?(4分)
(2)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6分)
答案要点:
(1)“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战略选择。几十年来证明也行之有效:一是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二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三是坚持以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分歧。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我们的和平建设,而不是出于军备竞赛需要,不是为了争夺霸权,不是追求对外扩张。中国向世界公开宣示永远不称霸,向全世界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2)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根本依据在于中国自身的国情和面临的世情。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度,追求和谐、珍视和平历来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传统思想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依据。中国又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中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张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依据。从世界形势来看,冷战结束后,天下人心思定,尽管还存在局部冲突和战争,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可动摇,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2015考研政治真题答案解析
参加2015年考研的同学们注意啦,精品学习网会第一时间提供【各科目2015考研真题、各科目2015考研真题答案、各科目2015考研真题答案解析】,请广大考生关注并点击考研频道真题栏目查看
相关推荐
标签:政治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