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3-02
(二)阅读《“霾”伏之困》一文,完成第17-18题。(共8分)
“霾”伏之困
上海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雾非雾、不见蓝天,一眼望去尽是灰蒙蒙。秋冬季节一到,我国不少地区又开始陷入十面“霾”伏的困局。
统计资料显示,京津冀(包括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山东西北部)、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这4个地区是我国霾的高发地区。其中,霾最严重的是京津冀地区。而冬半年是我国霾的高发时段,这是因为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处在季风带中,冬半年以西北季风为主,西北季风来自内陆,带来的颗粒水平更高,所以更容易导致霾的发生。
当然,不同地区的霾,各有其不同之处。京津冀地区霾的高发时段是冬半年,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冬季供暖所致,煤燃烧后颗粒物的排放使得空气中颗粒物的背景浓度明显上升。另外,北京的北边和西北边都是山脉,一旦吹南风,颗粒物就难以扩散,反而吹北风有缓解作用。每年6月上旬,上海都会有一两次较明显的霾天气,这与秸秆燃烧有关。6月上旬,江苏、安徽等地农民都会燃烧秸秆,如果此时配以西北风,污染物便会输送至上海,产生霾天气。
虽然霾各有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点。我国霾的高发地区大多是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人口密集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污染物和城市上空悬浮颗粒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霾的高发,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霾的形成与污染物的排放密切相关,城市中机动车尾气以及其他烟尘排放源排出粒径在微米级的细小颗粒物,停留在大气中,给霾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研究表明,发生霾天气时,大气中的PM10、PM2.5的浓度增加。而且,PM2.5与能见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M2.5多,能见度低;PM2.5少,能见度高。这说明,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颗粒物浓度增加是除了气象条件以外,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出现霾天气,能见度低,影响行车安全,严重时还可以影响飞机起降,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危害。当然,霾的出现是由于颗粒物浓度的增加,就会牵涉到大气污染,这也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
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悬浮颗粒物。研究显示,这些颗粒物中有大量可吸入粒子,它们可进入人的呼吸道,有些甚至可以进入人的肺泡,参与血液循环。这可能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此外,还能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让传染病患者增多。当霾天气出现时,公众呆在室内或减少外出可能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治理大气污染才是根本之举,这需要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
(选自《科学画报》2013年第11期,文字有删改)
17.结合文章,说说作者认为北京“霾”伏之“困”,“困”在哪些地方?(4分)
答:
18.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中介绍的相关知识,为北京市政府治理大气污染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4分)
北京奥运会前后,北京将燃煤发电和大单位燃煤供暖改造成为使用天然气,这大减了煤烟型颗粒物污染。但数百万辆机动车排放着细颗粒,车轮摩擦地面产生着橡胶颗粒、尘颗粒,加之北京的机动车道设计忽视了减尘功能,所以,北京交通对PM10的“贡献”很大。
北京有大面积建筑工地。这些工地地面被要求水泥硬化。但硬化工地反而会增加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这是因为,硬化会使地面失去吸水和吸尘能力。工地硬化后,工地的粉尘随水流到工地外的马路上,在来往车辆的反复碾磨下,生成PM10。硬化的工地还“贡献”热岛效应,增加地面的颗粒物升向空中。
建议:
(三)阅读《夏夜的记忆》一文,完成第19-21题。(共10分)
夏夜的记忆
席慕蓉
那个夏天的夜晚,在海边暗黑的公路上,风还真大,一阵阵地迎面直扑过来。小货车没有车篷,站在车上的她很庆幸自己刚才的决定,坚持不坐在前座而要站到后面来,这样才能和这朵荷花靠得很近,才能用手扶着它的长长的梗茎,不至于被阵风所吹折。
下午接到朋友的电话,说是住在温州街大家都敬爱的老教授注生病了,他院中原来有两缸荷花,今年却一个花苞也没有,朋友想,若是她能把淡水的荷花运一缸过去放在窗前,让久病的老教授隔着窗赏一赏荷,也许心情会舒畅些罢。
她马上答应了。
其实她也知道这位老教授生病的消息,可是一直不敢去探望,因为自己并不是他的学生,怕会打扰。温州街那幢宿舍从前倒是去过两次,那两缸荷花她也见过。第一次去就是因为有朋友知道她养荷,要她去给这两缸荷放些肥料。
那时候是春天,老教授笑呵呵地站在玄关上,看她用棉纸包了些干燥的有机肥往缸边的软泥塞下去,还问她为什么这些荷不肯开花?她也不知道,只好猜测也许是阳光不够充足的缘故。
温州街的院子很小,房间更小,可是,她去的那两次,总觉得屋里屋外都有一种从容坦荡的气势,像它的主人。那年,老教授身体健康,笑声洪亮,朋友带了好酒去,窗外的芭蕉有几抹新绿一直明晃晃地要把阳光映照进屋子里面来。坐在屋角,插不进什么话,可是她觉得能够聆听就是一种幸福,很愿意就这样一直安安静静地坐下去。
想不到,在驶近温州街宿舍的时候,大门已经开启,屋子里灯光很亮,有人站在玄关上叫她进去,原来老教授已经坐在桌前在等候她了,还对她连声道谢,要她坐下,说要写几个字送给她。
这并不是她的原意。原来的她不过只是听从了朋友的建议,把花送到。并不是要来求什么报偿的。
不过,在主人坚持要她坐一坐,等着他在书册的扉页上题字之后,她也顺从地坐下了。因为,她忽然醒悟,在这样一位长者的面前,她整个的人整个的心几乎都是透明的,一切的解释其实都没有必要,他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会开吗?
在回去的路上,她就开始担心起来。温州街的院子里是没有风,可是也没有充足的日照,花会开吗?
淡水的荷花倒是陆续地开了又谢了。在这段时间里,听说老教授又进了医院,病情时好时坏,她很想知道,在入院之前,那窗下的荷究竟开了没有?
天气慢慢转凉,十一月上旬,从报上看到长者辞世的消息之时,她正在淡水的画室,窗外雾气罩满了山林,心中空落落的。隔了这生死的大幕,她想,无数的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答了,更何况那小小一朵花的微不足道的讯息呢?
想不到,五年之后,她竟然收到了一份礼物,那是老教授的亲友与弟子编成的一本纪念画集。转交给她的一位学者在电话上告诉她说:
“他们说你那天晚上送过去的花,后来开了,老师坐在窗户前面也看见了。所以想把这本老师画梅的画册送给你,当做纪念,也谢谢你。”
放下电话,心里觉得很热很紧,眼泪就禁不住地滚落了下来。那天晚上在风里在暗黑的公路上紧靠着荷花荷叶的枝梗往前奔驰的感觉忽然都回来了,所有的细节都清楚再现,那层层荷叶在风里翻飞时散发着的清香,那枝梗上细小的凸刺碰触到裸露的腕臂时的刺痒,那从海上吹过来的阵风扑打到脸上和身上时的微暖又微凉,还有,当车子进入市区之后,在街角几次遇到路人投来的讶异眼光……
疑问终于得到解答,在那天晚上用了全心全意所护持过的那一朵荷,终于如她所愿地绽放过了,而在窗前,她所敬爱的长者也看到了,原来,那就是她为老教授所做的唯一也是最后的一件事啊!
热泪是为了那一个夏夜的记忆而流下来的。在热泪中,她好像更看清楚了一些,在那个夏天的夜晚,她那样全心全意地护持着一朵荷,除了是为着自己所敬爱的长者之外,恐怕还有那不自知的一部分——是面对死亡,面对那就在前方任何人都无法躲避那巨大而又黑暗的帷幕时所激起的反抗与不甘罢。
(选自散文集《槭树下的家》,文字有删节)
注:老教授是指中国现代作家,台湾大学中文系原主任、著名学者台静农。他曾是鲁迅先生的学生。
19.文章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她”与老教授之间发生的事,展现了“她”的心路历程。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3分)
时间 发生的事 老教授的身体状况 “她”的感受
夏夜 ⑴ 生病 庆幸
那年春天的白天 两次去老教授家聆听教诲 健康 ⑵
五年后 收到老教授的纪念画集 ⑶ 温暖、感动
20.文中提到“老教授”三次用了“敬爱”一词,结合全文,说说这位老教授为什么值得大家“敬爱”,值得“她”敬爱?(3分)
答:
21.文章结尾写到那个夏夜“她”全心护荷的目的,即“除了是为着自己所敬爱的长者之外,恐怕还有那不自知的一部分——是面对死亡,面对那就在前方任何人都无法躲避那巨大而又黑暗的帷幕时所激起的反抗与不甘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120字左右)
答:
六、作文(42分)
22.人有两个途径感知外部世界:一是眼睛,二是心灵。我们时常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亲眼所见即为事实;有时,我们坚守自己的心灵,以为自己感受到、把握的是为真实。只是也许并非如此。……世界这张无形的大幕,已向青春的我们徐徐拉开。什么是真相?什么才是真相?它一直在诱惑我们,也许还会与我们纠缠一生。请以“真相”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将文章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并在其相应区域拟写作文提纲。
⑵自选角度,自选文体。
⑶如写诗歌,不少于10行。其他文体,600字左右。
⑷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真实校名或师生姓名。
2013年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就为大家整理到这儿了,同学们要好好复习。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标签: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