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3-25
(二)子产不毁乡校(15分)
①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人名,是郑国大夫)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②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11、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1)毁乡校,何如 ( ) (2)我闻忠善以损怨( )
(3)不闻作威以防怨( ) (4)然犹防川 ( )
(5)吾子之信可事也( ) (6)小人实不才 ( )
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句中“药”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毕礼而归之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
C、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
(1)岂不遽止?
(2)吾不克救也。
14、对待百姓的议政,子产和然明的态度各是怎样的?(2分)
15、子产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使自己的议论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2分)
16、百姓对朝政总是有议论的,面对这些评议,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做?请简述理由。(2分)
17、你认为仲尼(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是否合理?为什么?(2分)
A 基础储备卷
1、(1)háo(2)juàn(3)ào(4)yǐ(5)qǐng(6)qīn(7)bì(8)wù 2、(1)秋深(2)几层茅草(3)竟忍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黑下来 3、略(参见课文)
4、A(应是古体诗) 5、(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6、(1)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对,有见解即可)(2)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大致情况说清即可)(3)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7、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当时人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从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B 综合提升卷
1、(1)xià,厦门;shà,大厦(2)cháng,长城;zhǎng,生长(3)chù,处长;chǔ,处理(4)sāng,丧事;sàng,丧气 2、(1)大声吼叫(2)沉到池塘水边(3)公开地,毫无顾及的(4)当面(5)乌云密布的样子(6)如何捱到天亮(7)广泛地遮蔽(8)突然 3、(1)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2)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地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3)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4、(1)对偶(2)夸张(3)比喻(4)对比(5)借代(6)互文 5、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 6、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9、(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等。10、(1)jǐ(2)jì(3)qiào(4)ān 11、(1)这里比喻苦难(2)借指国家(3)理解错误(4)绿叶映衬着红花 12、C 13、杜牧在这里只不过是借着翻历史旧案来表现自己的才干与愤郁而已,意思和阮籍登广武望刘邦项羽的古战场时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一样。14、原句富有形象性,是东吴国破家亡的形象写照,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改句较平实,只是普通意义上的概括,并不能专指东吴,缺乏典型性。15、(1)这可能是杨慎一时“逞才”,借批判名家而炫耀才学,一时“失口”。(2)夸张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杨慎与杜牧在夸张的分寸的把握上有不同的见解。(3)杨慎可能真的看到过“十里莺啼绿映红”这一版本,想到“十里蛙声出深山”的成句,有此“失口”不足为奇等等。(只要能说出两种,言之有理即可)
C 新颖题型集萃卷
1、(1)shāo,树梢;shāo,稍微(2)zào,干燥;zào,焦躁(3)jiāo,骄气;jiāo,骄傲(4)chè,彻底;qì,堆砌 2、(1)被(2)当(3)雕刻(4)因为(5)为了(6)在 3、(1)形容词,深;方位名词,高度,“高者”是“高处的”意思(2)时间副词,将近,渐渐;动词,对着(3)如何;什么。都是疑问代词(4)疑问代词,怎么能;形容词,安全,安稳(5)通“现”,出现,显现;进见。都是动词 4、(1)八月正值深秋之际,狂风怒吼,把我茅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跑了。(2)自从战乱就很少睡过安稳觉,现在又打湿了床铺,这长长的夜晚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3)什么时候眼前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即使惟独我的屋子破了,冻死我也值得!5、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6、“寒衣针线密”化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语言简洁明快,又点明了诗题。7、理解“以泪研磨”“挥泪作墨”皆可。8、答案不统一。可以从“清瘦”“苦辛”“问寒暖”等词语入手,把诗歌不能表达的细节表现出来。9、《岁暮到家》用白描的手法极力描摹了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场景、神态,还用细腻的笔触写儿子从母亲的一系列举动上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牵挂,因此在外游荡却“不敢叹风尘”;《归信吟》却只用极简练的笔墨道尽了游子的思念之苦。10、(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11、(1)怎么样(2)尽力做善事(3)摆出威风(4)堵塞河流(5)可以成就大事(6)谦辞,没有才能 12、C、D(名词用作动词)13、(1)我不能挽救他们。(克,能够。)(2)难道不能立即制止吗?(遽,立即)14、子产:主张疏导;然明:主张堵塞。15、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借河水的“堵塞”和“导流”来分别比喻“不让百姓议政”和“听取百姓议论”。16、(1)让百姓畅所欲言,认真听取普通百姓的看法。一方面可以作为制订政策的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同时还能有利于对政府官员的监督。(2)对百姓的言论,应该进行引导;对百姓的评论也要进行辨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毫无条件的接受,更不能拒之门外。17、开放性题,回答合理和不合理均可以。但要注意观点明确。如,合理:从上文可以看出,子产是一位能够听取百姓议论的国君。他善于分析,长于议论,处理国政时不简单地采取以威服人的“打压”政策,是能够“仁爱下人”的君主;不合理:孔子曾经自己也说过,对人要“听其言而察其行”。只听子产的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就认为他是“仁君”,是太过片面了。因为世上的骗子,无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如现在的贪官,在台上发言时,大多是“正义凛然”,“感人至深”,而到了台下,往往大肆受贿索贿,贪得无厌。
相关推荐:
标签:语文同步练习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