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0-29
【远】
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指距离长
问题探究
1、怎样看待《陋室铭》的体裁?
[解答]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因而很多人认定它是骈体文,这似乎欠妥。骈体文的双句当用“四六句”,不能用杂言;又要讲求声律,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这些特点本文都不具备。其实,本文的体裁在文题中早已点明,就是“铭”。“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文赋》)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将汉崔瑗所作《座右铭》写在自己的屋壁上。李善说:“铭以题勒示后,故博约温润。”此话有理。我们今天读《陋室铭》,也同样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2、《陋室铭》中的“文外曲致”体现在何处?
[解答]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3、怎样理解《爱莲说》中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解答]文中莲的形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爱莲说》中是怎样采用衬托的写法的?
[解答]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高衬、低衬或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本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这大概没有争论;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
体验对话
师问: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极力赞颂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莲,结合古今诗文,你还能因莲联想到什么?
甲生:在文学作品中,莲一般被赋予清纯、高洁、脱俗、正直、娴静、深情等品质。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却歌颂了六月荷花的繁茂,让人感到一种气吞万里的气势,一种辽阔高远的美。
乙生:孙犁在小说《荷花淀》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在这里荷叶暗寓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像铜墙铁壁,而粉色荷花箭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丙生:“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二者常常能表现出人们对事物或人生的不同认识。
[思维点拨]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可以拓宽我们的发散思维,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古今诗文中以“莲”为写作对象的文章很多,因而所表达的感情也有所不同,只要打开你记忆的宝库,插上你思想的翅膀,解答此题应该不难。以上三位同学的文化积累都较充实,思想较为深刻。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思维展示】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本题中前两小题是依据整体感知的需要设计的,应作为讨论的重点。后一题目的是引导同学们注意揣摩语言。
【参考答案】1、《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2、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本题切忌搞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大家的联想力。3、①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②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探讨与练习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属于哪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思维展示】设题目的是使同学们初步熟悉“之”的三种最常见的用法。文言虚词的用法实质上是个习惯问题,读得多了,养成了习惯,就不会觉得它难解。所述三种用法中的最后一种跟诵读的关系尤为密切,例如“无丝竹之乱耳”,去掉“之”字后,句意并未变化,但读起来就不如原句顺口且有韵味;“有何陋”读起来语气就不如“何陋之有”那样强烈。在诵读中反复品味,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答案】①的。②表示舒缓语气。③表示舒缓语气。④表示强烈反问。⑤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小编再次提醒大家:多做练习题,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大家一定要牢记。希望这篇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可以帮助到您!
标签:语文同步练习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