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教案 > 初一教案 > 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案:风筝教案集(十)

编辑:sx_bilj

2014-10-17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案:风筝教案集(十),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风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德育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设计(二)

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风筝》的世界来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

设计(三)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四)

多媒体显示:

你放飞一个你

我放飞一个我

蓝天真小呀

你看

我们快活的姓名

正在悄悄靠近

它们在说悄悄话呢

不信

你把耳朵贴在线上

听听

教师要求学生猜读诗题,学生明确:《放风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首散文诗。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标签: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