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教案 > 初一教案 > 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案:郭沫若诗两首(五)

编辑:

2014-11-09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静夜》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古代有一首诗跟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诗的题目相近,叫做《静夜思》作者是李白。在静静的夜晚,在皎洁的月光下,作者思的是什么?是故乡和亲人。那么郭沫若的《静夜》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1.朗读这首诗。要求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好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探究质疑:第1段写的实景还是虚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讨论并归纳:是实景。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踱出屋外,眼前是淡淡的月光笼罩下松林,何等的幽清。作者由月光向天上望去,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星星,何等的静谧。

3.探究质疑:作者由什么联想到“天河”?这是什么联想讨论并归纳:由星星联想到天河,这是接近联想。

4.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天河?

讨论并归纳:因为此时的郭沫若在异国他乡的日本。诗人望着远方模糊的海雾,这海不就是天河吗?它隔断了牛郎织女的往来,隔断了诗人的祖国和亲人,但隔不住思乡、思亲人,思念祖国之情。

5.探究质疑:鲛人是指谁?它为什么流泪

讨论并归纳:鲛人不仅指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也可能指诗人自身。在这异国他乡的静夜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流的是思乡之泪,忧国之泪,也可能指对岸的亲人,在对月思恋远在东瀛的亲人

6.探究质疑:这首诗的语言精炼,含蓄深刻表现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两个叠音词“淡淡”“团团”,形象地勾勒出景物的特点,使读者感觉到淡淡的忧愁。第2段“天河何处”诗的境界突兀而起,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末两句借用典故,含蓄地写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7.这首诗写景富于意蕴,请模仿写一段日出或日落的家乡景色,在班上交流。

三、小结

《静夜》在写法和风格上与《天上的街市》十分相似,诗中同样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着力描绘静谧的夜景。第一节着重写实景,描绘了异国他乡的夜景;第二节则突发联想和想象,借用典故,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

【总结】这篇就介绍到这里了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案:郭沫若诗两首(五),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相关链接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之皇帝的新装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之世说新语 

标签: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