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2-08
13.造成从1984年到1997年的13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 (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 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解析:上个世纪80、90年代,广东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上建立了经济特区,使得广东省的城市发展渐趋合理。
答案:B
二、综合题
14.(2014·宁夏银川月考)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大城市1949~2012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 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表。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发展特征。
(2)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1)读材料一图,左图中表示,非农业人口增加,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右图中表示建成区面积增加,即城市用地面积增加。这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2)读材料一右图,随着城市建设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用地紧张。结合左图,人口在不断增加,对肉蛋奶、蔬菜的需求增大,所以城市的发展必然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改变粮食种植为主的模式,发展蔬菜、乳畜、花卉等农业。(3)读材料二,可以发现,城市径流中以地表径流为主,郊区以地下径流为主。这就反映出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由于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导致地下径流小,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雨涝灾害。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多种不同措施。针对下渗量少,地下径流少,可以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也可以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针对地表径流大,可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答案:(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紧张。
(3)问题: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涝。措施:下渗量少——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地表径流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15.(2014·山东济南模拟)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城镇化战略概括为十六个字,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出现了城乡空间重构的趋势。下图为城乡空间重构概念模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产、生活和生态角度,说明“城乡空间重构”的内涵。
(2)分析“农田连片规模经营”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从地理的角度,阐释城乡之间产业的分工与协作。
解析:(1)读图可知,工业生产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产业发展集聚。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在生活方面,农民居住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从生态角度看,资源利用集约,环境问题集中控制处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在左图中,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扩大农场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率;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区域专门化,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培育良种,提高农业竞争力。(3)城乡之间产业的分工与协作,要根据农村和城市的特点合理分配。农业生产占地面积广,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如城市完善,所以在农村适宜发展农业和低端服务业。工业比农业占地少,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所以工业和高端服务业主要分布于城市。同时,农村能够向城市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城市可向农村提供资金、技术、农业机械、电力等,这就是协作。
答案:(1)产业发展集聚,即工业生产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居住集中,即城镇和中心村集中;资源利用集约,环境问题集中控制处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扩大农场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率;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区域专门化,提高农业竞争力。
(3)分工:农业和低端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农村;工业和高端服务业主要分布于城市。城乡协作:农村向城市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城市向农村提供资金、技术、农业机械、电力等。
城市化专题训练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考地理试题栏目。
相关链接
标签:高考地理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