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福建高考 > 福建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编辑:sx_haody

2016-09-19

高考复习首先要从基础抓起,语文古文阅读理解首先要吃透的是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以下是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给大家参考。

【之】

(一)代词。

1.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

②技盖至此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吾尝疑乎是。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②大王来何操?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