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活与哲学角度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计划和行动步骤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一号文件,部署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农业农村发展,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表现。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文件强调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有利于发挥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进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解决好主要矛盾,有利于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4.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在重视整体的同时,不能忽视局部的作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必须重视解决好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5.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以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从过去“支农”,到后来“支农惠农”,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强农惠农”,再到这次一号文件的“强农惠农富农”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四、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有利于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高涉农专业生源质量、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等等,都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高考 > 高考备考 > 高考政治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