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预测 > 高考文综预测

高考历史考前预测题(有参考答案)

编辑:sx_gaohm

2016-05-17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可以医愚,可以清心。精品小编准备了高考历史考前预测题,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奶奶已经记事了,闲暇的时候,她总是唠唠叨叨讲那些过去的事情。直到2010年奶奶去世前,她还唠叨着共产党给她带来的好处,奶奶见证了中共的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奶奶能见证中共的哪些主要成就(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和完善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③“一五”计划开始

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⑤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政治制度建设”,③④不属于政治制度建设,可以排除。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设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符合题干中的时间限制。

答案:D

2.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根据题干中“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分析,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巨大作用。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答案:C

4.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一情形出现在(  )

A.1971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79年

解析:题干引文描述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会晤毛泽东的情形。

答案:B

5.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展开

B.“大跃进”的影响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解析:A到B段时间是在1950~1957年之间。城镇人口发展趋势是上升,正是由于1953年开展“一五”计划,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长。所以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

6.“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螂’。”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该歌谣的字里行间均是对公社所养山羊不切实际的夸大,可见当时浮夸风盛行,这符合“大跃进”时期的特点,这是建国以后“左”倾错误泛滥的产物, A正确;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6年)尚未出现“左”倾错误,“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时期,“左”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答案:A

7.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这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D项的可能性较小、C项最有可能。洋务运动时期翻译的主要是西方科技书籍,A项不可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是翻译政治理论著作,B项不太可能。

答案:C

8.1979年5月1日,《厦门日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复刊,复刊号的头版头条标题为“工人阶级要带头打好重点转移第一仗”。这里的“重点转移”指的是(  )

A.反对“台独”势力的进攻

B.大搞阶级斗争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抗击全球性经济危机

解析: 解答本题可首先根据题干信息将问题转化为“1979年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哪里”;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解答。由“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点转移”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C正确;A、B、D均与题干信息不符合,均可以排除。

答案:C

9.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这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毛泽东在著作中对这一战略做出详尽完整的论述,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前景做了比较完整详尽的描述。

答案:C

10.右图是2009年热播电视剧《老三届》的剧照。老三届,就是1966、1967、1968这三年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响应领袖号召全部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那里演绎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到了1977年,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发生“转折”的直接原因是(  )

A.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

B.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D.党和政府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解析:1977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断十年之久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得以恢复。

答案:B

11.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

A.网络技术      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火药

解析: 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

答案:B

12.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也存在严重问题。从整体史观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缺少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C.经济效益低下

D.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是“从整体史观来看”。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只有B项符合要求,其他三项都与苏联本身关系更为密切。

答案:B

13.一部电影中出现这样的镜头:两个苏俄(联)农民受全村委托,外出买了一批谷物,在运回村子的途中被红军查获,结果开了一张收条给农民,然后把粮食全部没收。据此判断这一时期苏俄(联)实行的政策是(  )

A.农业集体化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联)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由题干材料可知当时不允许自由买卖粮食,这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故选C。

答案:C

14.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对这种模式的修补,没有根本性改革,这与材料的描述是一致的。

答案:C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