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黑龙江高考 > 黑龙江高考文综

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提纲: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

编辑:

2016-09-28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与朝廷对抗。②通过汉景帝的“削藩”和汉武帝的“推恩令”,王国问题逐步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③东汉末年,形成州、郡、县三级体制。

(2)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唐朝中后期,设置许多节度使。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元朝:①背景:为适应疆域辽阔的现状,并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②内容:全国设十大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除十大行省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二是宣政院管辖的x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③监管:行省的行政、军事、财政等权力都受到中央节制。对行省官员,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办法加以控制。

(4)明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三级。

(5)清朝:省、道、府、县四级。

影响:①分封制、封国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诸侯势力的膨胀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造成长期动乱;②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不断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③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后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共同点: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3.监察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高官。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手下的官员承担。

(3)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元时期的御史台、宋朝的提点刑狱司、清朝的都察院等。

评价: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成熟。初期的职能是监督和促进地方官员履行职责,后期成为职权上高于地方的一级行政机构 。②监察制度对防止地方官员的专权、腐败及其割据势力的形成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受制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4.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过程:先秦“世官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2)评价:①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继承祖上权位。评价: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人才选拔。②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评价:这种制度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③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进行德才评定,分成九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评价:比“察举制”有所完善,但仍是以官举士,民意难以真正体现。④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隋朝创始,唐朝完善。评价:(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选官范围,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读书人;也是统治者笼络人才的手段。

(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1.表现

(1)明朝:①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背景:明太祖认为,宰相位高权重,“威权专断”,威胁君权,是历代祸乱的根源。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丞相废除后,明太祖“躬览庶政”,政务繁多,分身无术;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形成: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 阁,内阁制正式确立。发展: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答批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 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首辅权力很大,但并非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①康熙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②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最初目的:及时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起初称军机房,不久改名为军机处。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特点: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评价:军国大 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③密折制:雍正帝还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2.影响

①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②专制主义的高压政策,如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等,对社会的进步、先进思想的传播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而同一时期西欧国家已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政治上开始步入近代社会。③总之,从秦朝到唐朝,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从宋朝到清朝,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特别是明清时 期,专制集权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中危害尤为严重。④中央集权制度是祖先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有精华有糟粕,应该批判的继承。

〖点拨〗宗法制的历史溯源和影响:(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因此,夏商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2)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传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这种制度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3)宗法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拨〗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认识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由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行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行政权、财权、军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但两个概念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两大基础:经济基础:分散的小农经济;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

(3)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特点:皇权至上原则;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掌握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5)积极方面:①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经济: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民族关系: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的加强,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

(6)消极方面:①政治: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④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人浮于事的现象。

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提纲: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高考一轮复习资料尽在精品学习网高考频道,欢迎关注!

相关推荐: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总结

2017年高考文综一轮复习 打好基础是首要任务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