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11-16
12.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②党的地位决定的;③党的作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施工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需要;⑤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践行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②完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3.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维护新型民族关系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 (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基本制度); (4)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证); (5)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14.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为什么和怎么做?
①必要性: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②意义:对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等。
对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怎么做
①国际社会成员: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国际竞争的实质:抓住战略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③国际形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④国际关系: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⑤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5.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
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⑤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腐朽、落后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⑦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16.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怎样进行文化交流?
必要性:文化交流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加强各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怎样进行文化交流?
①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部分。③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④文化交流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17.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18.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的部分。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19.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⑤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20.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⑤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1.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⑤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2.为什么和怎么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道德具有时代性,要求随着时代发展而增添新内容。②是培育“四有”公民,实现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需要。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怎么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从国家来看,应做到:a.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b.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c.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②从公民个人来看,应做到:a.我们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b.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c.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入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中。
23.为什么和怎么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2)怎么样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两种错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④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看待客观实际。
24.如何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5.如何运用“实践”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⑥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6.如何运用“真理”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7.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8.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⑤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29.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0.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创新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树立创新精神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2)辩证法: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要求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
(3)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1.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③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④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⑤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32.如何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存在具有重大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③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实现人生价值。
201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答题模板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好高考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标签:海南高考政治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