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5-10-21
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河一长江流域,并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以下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考题,请考生练习。
一、选择题
1.(2014·顺义)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C.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答案]A
[解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相权,A项正确;B项“掌控决策”不符合史实;C项错在“取代相权”;D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2013·浙江杭州一模)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左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而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由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逐渐得以加强。
3.(2014·湖州)《晋书·段灼传》记载:“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注:兄)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B.选官任人唯亲
C.选官局限在士族、庶族范围内
D.容易埋没人才
[答案]D
[解析]“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注:兄)弟也”体现了在九品中正制下,选拔人才重视家世门第,这容易埋没人才,D项正确,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4.(2014·日照)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
A.唐以后不再以门第选官 B.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C.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 D.科举制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张九龄重视拟任官吏需具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原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这从另一角度体现了科举制只重视考试成绩的缺陷,故选D项。
5.(2013·济南检测)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影响的理解能力。隋唐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6.(2014·乌鲁木齐)学者陈峰认为:“武将们在长期被轻视和防范的政治环境下,逐渐变成了循规蹈矩、怯懦无能、精神萎靡的群体。”这种历史现象在下列哪个朝代尤为明显(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武将的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束缚,宋朝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武将的权力严格限制。故选C项。
7.(2014·海南中学)“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
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机处
[答案]C
[解析]三公制确立于秦汉,故可以排除A项;三省制建立于隋唐,故可以排除B项;军机处设立于清雍正年间,而材料中给的时间是明朝,故D项也可以排除。只有C,废除丞相制从时间上来说是合适的。故此题应选C项。
8.(2014·济宁)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这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项。
9.(2014·新乡)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A、B两项;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其内阁大臣没有掌握决策权,排除D项;材料仅仅体现了内阁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C项正确。10.(2014·日照)清雍正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朱批:“览卿奏谢,知道了。此事当具本奏,令众知不私。此篇文朕先已发出乾清门,满汉大臣看过。本上文意可另斟,着特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奏事密折直接呈送皇帝
B.一般事务奏事另有途径
C.提高了军机处办事效率
D.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皇帝与地方大臣的往来方式,并没有涉及到提高军机处办事效率的内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
标签:高考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