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项检测

编辑:

2015-10-24

参考答案

1.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

2.D 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①。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本题选D。

3.B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4.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后世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

5.D 本题考查文史常识。题干材料中的“鼎”代指王位、帝业。备选项中,只有D项中“鼎”的含义指王位、帝业。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项。

B组 2012—2014年高考·提升题组

1.A 在夏商周时期,“宗”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即题干中所说的“”,则“”就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文”这一信息可知,当时尚未出现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远,故C、D两项可排除。

2.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王城建筑平面布置方整、对称、有序,从而形成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故答案为B项。A、D两项在周代并未出现;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

3.B 碑文大意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分为七,秦灭六国,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晋时期的分裂,直到隋灭陈,天下重新统一。据此判断,“”处缺失的文字应是秦。

4.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晋燕两国为姬姓封国,根据“同姓不婚”原则,两国不可通婚,故①正确而②错误。宋、秦为非姬姓封国,故晋宋两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故③④均正确。

5.C 本题考查的是皇帝制。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和“帝”的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因此,他把“皇”和“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可见,其首要目的是突出个人功业,故选C。

6.D 本题考查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表明秦朝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强烈的不满,其表现为严酷的刑罚和土地兼并严重,故D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六国后,没有出现战乱频仍的现象,①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内部社会矛盾的尖锐,而非民族矛盾,②错误。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秦朝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

7.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汉初的政治制度。回答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皇帝”“三公九卿”“郡、县、乡”等;第二小问要联系“汉承秦制”这个基本历史结论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封建王侯”“自置吏”“得赋敛”稍加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汉初的重大政治事件“七国之乱”总结其危害。第(3)问第一小问归纳材料要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主要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项检测及答案的内容就是这些,精品学习网预祝考生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