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2015-2016学年高三历史10月份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编辑:sx_liujy

2015-10-28

做题是高考复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下是精品学习网整理的高三历史10月份第二次月考试题,请考生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造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世家大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这种现象

A.维护了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

B.加深了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加强了皇帝直接任免官吏的权力

D.巩固了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2、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各郡国加强了对基层百姓控制  D、汉武帝重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3、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

4、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强调“君权”,后者源于“民权”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都主张无论官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5、钱穆说:(唐)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若未盖,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唐中宗曾不经两省而径自封(小)官,觉得难为情,故装置诏书的封袋,不敢用常封而改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官员被称“斜封官”。由此说明:

A、唐朝皇帝的专制权力是有限的   B、三省六部制度就是为了限制君权的

C、两省的长官相互制约,为限制相权 D、唐朝已经拥有一套完善的法治规则

6、《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A、太学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9、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时期

10、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1851年和1911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相似之处有

①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 ②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

③曾在南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④领导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岛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12、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在相持阶段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13、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