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11-21
二、非选择题
13.(2014·湖北咸宁模拟)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1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材料3: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2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
材料4: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
(3)根据材料4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14.(2014·浙江联考)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男子是家长,掌握着家政大权,不允许妇女分割。统治者极力提倡所谓“别内外”“勿听妇言”,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别内外”,是保守妇女“贞操”的手段和伦理。……康熙时即墨(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杨姓家族《家法》规定:“异姓卑幼,妇人不许辄见。小姑之夫不见,侄婿非大事不见,堂侄婿大事亦不见”。
——摘自冯尔康《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论述》
材料2: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上书孙中山:“……或奔走呼号,捐募饷粮;或冒枪烟弹雨,救护军士;或创立报章,发挥共和,鼓吹民气;或投笔从戎,慷慨杀敌。莫不血诚奋涌,视死如归,侠肠毅力,奚让须眉?……际兹宪法将定,国会未集,敢代表全国女界,专诚请愿,气赐赞成,于参议院存案,俾国会决议时,为女界预留旁听及参政一席。”
——摘自1912年3月4日《时报》
材料3:(工业革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妇女的待遇很差,而且,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妇女为就业而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妇女掌握了各种职业所必需的才能。妇女参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欧洲许多国家的妇女要求享有选举权,女权运动应运而生。
——《中国大百科·女权运动》
材料4: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
时间 举措 1949年 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 1950年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1986年 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1992年 全国七届人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请回答:
14.(2014·浙江联考)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男子是家长,掌握着家政大权,不允许妇女分割。统治者极力提倡所谓“别内外”“勿听妇言”,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别内外”,是保守妇女“贞操”的手段和伦理。……康熙时即墨(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杨姓家族《家法》规定:“异姓卑幼,妇人不许辄见。小姑之夫不见,侄婿非大事不见,堂侄婿大事亦不见”。
——摘自冯尔康《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论述》
材料2: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上书孙中山:“……或奔走呼号,捐募饷粮;或冒枪烟弹雨,救护军士;或创立报章,发挥共和,鼓吹民气;或投笔从戎,慷慨杀敌。莫不血诚奋涌,视死如归,侠肠毅力,奚让须眉?……际兹宪法将定,国会未集,敢代表全国女界,专诚请愿,气赐赞成,于参议院存案,俾国会决议时,为女界预留旁听及参政一席。”
——摘自1912年3月4日《时报》
材料3:(工业革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妇女的待遇很差,而且,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妇女为就业而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妇女掌握了各种职业所必需的才能。妇女参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欧洲许多国家的妇女要求享有选举权,女权运动应运而生。
——《中国大百科·女权运动》
材料4: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
时间 举措 1949年 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 1950年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1986年 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1992年 全国七届人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清代妇女的地位如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
(2)材料2中“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要求?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3,分析工业革命是怎样逐步促进妇女解放的?
(4)依据材料4,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我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1.解析:选A。仔细阅读材料,题干主要说明近代中国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侵略,社会生活习俗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实质表明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深刻,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D项错在“全盘西化”。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晚清时期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材料揭示了两广地方政府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所进行的社会风俗的改革。
3.解析:选D。题干材料中用男女平等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易》中阴阳结合的观点,说明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点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B项说法绝对;C项在材料中不能表现。
4.解析:选B。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故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选B。A、C、D三项材料中未反映。
5.解析:选A。由“操作机器”“天足”“小脚”“辞退”看出机器生产要求女子不能缠足。材料不能体现B、D两项;C项“彻底”本身表述不符合史实。
6.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中国接受了外来的火轮船, A项正确。“商民称便”,说明与近代海军组建无关,排除B项;C项与“商民称便”矛盾;D项观点错误。
7.解析:选B。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轮船招商局促进官办企业的发展,但官办企业不属于现代化范畴,故D项错误;C项以偏概全;轮船招商局不可能促使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故A错。所以答案为B。
8.解析:选D。19世纪70年代,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架设电报线,从此清政府也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电讯网络建立并发展起来,最终导致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
9.解析:选C。由图表信息可知,《申报》对国内和国际的时论比例较大,而对本埠的时论比例较小,可见《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故选C。材料仅仅涉及《申报》的时论文章,并不能说明时论是《申报》的主旨,可排除A项;B项中“开始关注”表述不正确,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申报》发行量情况,排除D项。
10.解析:选D。提取材料信息“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可得创办报纸的目的是互通商业信息,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11.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可知当时的新式学堂已经开始教授近代科学知识。
12.解析:选C。由题干中的“20世纪60年代末”和“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并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政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13.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第(1)问,考查维新思想,基本主张通过阅读材料1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理由从军事、外交、卫生等方面阐述。第(2)问,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由此可知,由传统至现代化之趋势,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山装产生的背景。第(3)问,关键信息: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其认识基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
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
(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的知识点是妇女地位的逐渐提高。第(1)问从材料中很容易得出妇女地位低下;原因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分析。第(2)问要结合材料以及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来具体分析。第(3)问主要从妇女在工业革命中经济地位的变化分析。第(4)问结合材料可知努力主要有舆论、法律以及政府保障;历史发展趋势应从社会进步等方面说起。
答案:(1)地位:地位低下。主要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强化男权;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妇女在经济上没有主导地位;封建理学的影响。
(2)要求:男女平等,女子享有参政权。原因:中华民国成立,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女子在革命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3)机器生产的出现给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权利;妇女的权利意识增强。
(4)努力:利用舆论阵地,进行宣传和引导;依法保障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注重女性保健。趋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开放;思想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项练习及答案的所有内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精品学习网预祝考生金榜题名。
201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标签:高考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