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历史2016年高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项考题及答案

编辑:

2015-11-30

11.(2015·安徽铜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1945~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1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英国承认新中国在当时对中英两国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材料三中,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了什么外交政策?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史,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有哪些历史启示?

[答案](1)原因:国内舆论的压力;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

影响:对中国:有利于利用香港这一对外窗口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发展与民族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

对英国:有利于香港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试图挑拨中苏关系,分裂社会主义阵营。

(2)态度:对中国革命采取支持态度。

原因:美苏“冷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亲美政策,中共取得革命胜利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

(3)不相同。

说明:苏联承认即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英国只是承认了新中国的实际控制权,不等于承认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追随美国就是明证。

(4)政策:表明我国奉行了对外关系中的不结盟政策。

启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以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为亲疏标准等。

[解析](1)问,材料一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应该包括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和国内舆论的压力,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而当时对中国的影响是指有利于利用香港这一对外窗口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而对当时英国的影响则是指有利于香港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2)问,材料中的“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所以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只能是支持态度。而主要原因则包括美苏“冷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亲美政策和中共取得革命胜利反而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回答此题一定要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大格局来考虑。

(3)问,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当然是不相同的。苏联承认新中国是完全意义上的承认,所以,立即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还都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国也对苏联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个国家还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英国承认新中国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承认,只是法理上承认了新中国的实际控制权,不等于承认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追随美国就是直接的证明。

(4)问,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不结盟政策。随着改

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一个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国,不能再实行结盟政策了。所以,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历史启示是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以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为亲疏标准;从国际背景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

12.(2015·曲沃)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法两国和两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和法国梦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实现“中法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在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达成默契的前提下,同意法国提出中法先建交而后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戴高乐说:“这是基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加强,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建交产生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一次聚会上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实际上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可谓时下中法关系的一个隐喻:“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中法关系:一山放过一山拦》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并加以说明。

[答案](1)背景: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意义: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发展独立外交的重要表现;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2)材料二认为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言之成理即可。建议从两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国家利益等方面考虑)

[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中可总结出答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中法建交产生的历史意义。

(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探讨问题。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这样的评述题目,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其次要主要从两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国家利益等方面考虑,来分析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因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项考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就是你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同学们持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201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