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2015-2016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强化训练(附答案)

编辑:

2015-12-16

11.(2015·蚌埠)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答案】 B

【解析】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与科举制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成熟的文官政治,从而使“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B项最能说明这一点。三公九卿创立于秦朝,官僚政治初创,受贵族政治影响较大,A项错误。内阁制度是君权强化的产物,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两者都是出现于宰相制度废除后,与材料中“君权、相权互为节制”的信息不符。

12.(2015·唐山)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

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B.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布政使一职的设置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说明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地方汉族督抚权力增强,中央权力下降。A项正确。B项与题意相反;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二、非选择题

13.(2015·徐州)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答案】 (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4)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可以概括出是加强对地方统治的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的关键词可以归结出是二元制体制。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中依据材料三中“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的信息可以归纳出“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答案。第(4)问属于开放题型,结合材料从中央集权加强的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2015-2016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强化训练及答案的所有内容就是这些,精品学习网预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201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