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专题强化(附答案)

编辑:

2015-12-22

18.(2015·江苏·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

19.(2015·开封二模)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  )

项别 死亡 伤残 失踪 被俘 合计 国统地区国民党军队作战伤亡 1328501 1769299 130126 3227926 因病消耗 42249 191644 323436 937559 因伤消耗 45710 123017 274671 443398 平民 4397504 4737065 9134569 A.抗战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主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

【答案】 C

【解析】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共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故A项错误;材料统计了国统区的伤亡情况,无法反映中国战场的全貌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仅仅从国统区的伤亡情况,就可以看出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故C项正确;该统计表也没有反映出中国战场抗击日军的数量,故D项错误。

20.(2015·北京·18)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中所提示的时间,可以看出选项必须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面内战爆发之间的选项才符合题意,只有重庆谈判符合上述时间,故选D。

21.(2015·苏州)王桧林在《抗日战争》一书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存在两个战场。这是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这两个战场(  )

A.是193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

B.极大地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局

C.在抗击日军时所处的战略地位是相同的

D.在抗击日军时实施的战略战术是相同的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两个战场分别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两个战场的形成是中国国内政治力量斗争的结果,并非始自于1937年,A项错误;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两个战场的战略地位都是不同的,中共坚持敌后抗战和人民战争路线,国民党坚持正面抗战和片面抗战,C、D两项错误。两个战场的并存,尤其是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力量的增强,极大地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局。B项正确。

22.(2015·济宁二模)写实的歌曲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下面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2月13日”“扬子江水滔滔”“就在12月13日陷入”和所学知识判断,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时期、国民大革命时期与题干中“就在12月13日陷入噩兆”不符,故A、B、C各项错误。

23.(2015·合肥一模)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毛泽东旨在(  )

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

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D.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由“……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可知,毛泽东高度肯定了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突出的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C项错误;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945年,D项错误。

24.(2015·安徽六校教研会)右图是“布衣将军”冯玉祥于1939年创作的漫画《播种图》,其创作意图是(  )

A.表明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

B.呼吁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号召全民族积极参加抗日战争

D.奠定战后中国国际大国的地位

【答案】 C

【解析】 A项所述事件时间应在1938年10月,不符合题干时间1939年;呼吁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在图片中无法体现,B项错误;二战结束是1945年,D项错误。由图片信息“爸爸、妈妈……把倭打走”表明号召人民参加抗日战争。

25.(2015·日照二模)下图是8月11日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判断该命令的目的是(  )

A.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B.建立东北根据地准备解放战争

C.配合东北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D.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答案】 B

【解析】  从各部出发地来看,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只有到抗战后期才发展到命令中所述规模;从对各部的称呼上,这不可能发生在建国之后,排除A、D两项。抗战胜利后,中共利用东北由苏军控制、国民党力量薄弱的机会,做出了夺取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方的战略决策,故选B项,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6.(2015·江苏·22)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成。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认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兵舰既弱,坐守而已”即可得出“被动挨打”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即可得出“海陆交织”的结论。第二小问“主观原因”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伯统海军驻威海……坐守而已”即可得出“主帅指挥不力,避战不出”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海军水手……向提督乞生路……诸洋员请姑施教敢降”即可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的结论。第(2)题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甲午战争)后,日人……培力既厚”即可得出“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中国乃不国矣”即可得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结论。第(3)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可从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及其影响的角度思考作答。

27.(2015·开封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 自然经济 战国后期各国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 新中国的成立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戊戌变法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八国联军侵华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以“××××的发展”为主题,从上述表格中选出三个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历史事件,以这四个事件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事件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 主题:如反侵略战争、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示例一 主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发展。表格中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补充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签署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再次战败,《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华民族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百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完全胜利。综上,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发展经历了开始战败—跌入谷底—最终完全胜利的发展过程。

示例二 主题: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发展。表格中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补充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戊戌变法运动,效仿西方,要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中国西学东渐深入。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科学、文化。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综上,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发展经历了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以俄为师的发展历程。

【解析】 依据表格可以选取不同的主题:以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为主题,选取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补充抗日战争,反映出中国是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又是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为主题,选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补充五四运动,反映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以及十月革命后以俄为师的变化。

28.(2015·福建质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会导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爱国活动。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答案】 (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惊醒国人。(答对二点即可)

活动:宣传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宣传三民主义,领导民主革命。

(2)表现: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影响更大。(答对二点即可)因素:电讯、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渐入人心,民众关注国事。

(3)新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

(4)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1)“原因”结合材料一中“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和所学戊戌变法时中国的政治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即可作答。“活动”结合所学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开展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活动的史实作答即可。(2)“主要表现”可根据材料二中“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范围广)、“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参与阶层多)、“影响也大得太多”(影响大)、“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人数多);“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范围广”与当时的电讯、报刊的发展有关;人数多说明民众关注国事,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有关;“参与阶层多”说明新式教育的推广。(3)“新特点”根据材料三中“(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逢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分析出答案。(4)“主要因素”结合几则材料可分析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与民族危机、国民观念、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等因素有关。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专题强化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精品学习网希望对考生复习历史有帮助。

201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