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陕西黄陵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暂无答案)

编辑:sx_liujy

2016-01-05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下面是陕西黄陵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请考生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家风是什么”的节目。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A. “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B. “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C. “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D. “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2.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D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3.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B )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C.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4.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          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D  )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5.“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这反映了罗马法( D )

A.保持习惯法传统 B.强调维护民主法治的重要意义

C.崇尚自由和理性 D.追求客观公正的解决现实问题

6.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B )

A. 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 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C. 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D. 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7.“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真正摆脱传统羁绊,甩开落后思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 路”。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B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扶清灭洋”口号 D.民生主义

8.截至1894年,外资在华企业不过一百余个,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2 800万元。而到了1894年至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 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徐继玲《近代德国在华企业投资述略》)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D )

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9.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D )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10.《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道:“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D )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11.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C )

A.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企业C.外国资本企业 D.官僚资本企业

1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   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D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13.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C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14.“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C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15.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C  )

A.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6.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A )

A.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 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

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D )

A.“和平共处”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18.有评论说,20世纪70年代,中国结束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被动,打贏了一场“隐形的世界大战”。这主要是指( D )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贏得了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C.阻止了西方和平演变 D.迫使美国调整政策,从敌视走向缓和

19.“玛丽安”是法国的标志,但在历史上她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法国大革命时期,“战斗的玛丽安”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1880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玛丽安”是( C )

A.法国女性的代表 B.法国民族的象征 C.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 D.法国贵族的代表

20. 罗马法规定: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以上材料信息中,可知该法( A )

A.注重交易形式和程序化 B.维护贵族的特权

C.突出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D.调解贸易的纠纷

21.《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吕 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气节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