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6-01-14
人类社会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以下是2016届四川乐山高三历史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试卷,请考生练习。
24.《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25.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 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26.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27.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杂剧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下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行的邮票其中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主题
纪念周年 枚数 内容 20 4 毛主席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50 8 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
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 4 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70 13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上海淞沪抗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台儿庄大战、延安革命、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等12个纪念馆 A.突出中共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 B.突出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C.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D. 强调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32.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 录 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A.北伐先遣战江南 B.第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百万雄师过大江
33.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这种做法
A.标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C. D.——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材料三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据材料一概括所学新航路与丝路影响41.(12分)阅读材料,九大 1969.4 4 3 10 0 0 0 0 0 十大 1973.8 3 0 4 0 0 0 0 0 十一大 1977.8 9 4 23 0 0 0 0 1 十二大 1982.9 10 0 2 16 11 0 0 0 十三大 1987.10 13 3 0 17 6 0 14 3 十四大 1992.10 7 0 0 6 10 14 6 1 十五大 1997.9 0 0 0 6 5 10 6 15 ——摘编自村田忠禧《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
上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发展变化趋势。请归纳出
43.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到南朝宋刘裕为皇帝时,社会阶级已起变化,士族地主势力趋于衰落,庶族寒门走上政治舞台。但九品中正制度的存在,致贵族、髙门垄断高位,皇权还需取得他们的支持。为加强皇权,南朝君主把重权寄给原系微不足道的小官,这种小官既为重权所寄,渐次变成真宰相大臣,“至如中书所司,掌在机务。……,常为重寄。”门阀士族把持的“高官”职位,逐渐变成空名义或一种安慰而已。地方上,皇帝把刺史之权交给典签(典签是南朝在地方长官之下典章机要的官制,用以制约刺史),这样位高者无权,有权者位低,谁都反不了皇帝。文武官职实际管辖权力可互换,文官预军事,武将预政治,也都可为宰相。“宰相者……或掌机密,或录尚书,或综机权,或管朝政,或单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也。”以致有人叹息“政出多门.乱其阶矣。”南朝官制的变动,包含了社会变动的意义,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陈寅恪魏晋南北史讲演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官制变动的原因。(9分)
44.(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孙中山1924 年完整地提出了“权能分开”的思想。他认为,老百姓既希望有一个万能的政府,又害怕有一个万能的政府。希望有一个万能政府工作效率很高,能为人民谋福利;但又害怕这个政府权力太大,人民无法控制它。孙中山觉得这个矛盾当时各国都没有解决,而他却解决了。他是如何解决的呢?就是实行“权能分开”。即把政治权力分成政权与治权两部分,也就是“权”与“能”。政权即人民权,是“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治权即政府权,是“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在这两大权力中,孙中山认为政权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是一种“管理政府的权”,它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其中选举权与罢免权是管理官吏的权,而创制权与复决权则是“管理法律”的权。
治权即政府权,是“替人民做工夫的权”,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由中央政府设立相应的五院来行使此权。孙中山认为政府有了这五种治权,才能成为一个“万能政府”。同时,人民有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就有了控制政府的力量,就不怕政府到了万能而没有力量来管理。这种思想也称之为“权能均衡”或“分权制衡”。
——江波《孙中山民权思想述略》
(1)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 “权能分开”思想包含的民主理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 “权能分开”的思想形成的原因。(9分)
标签:高考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