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闯关检测

编辑:

2016-01-26

1.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和“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可知,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形成,B项正确。A项中“迅速超过”、C项中“优势地位不复存在”的表述错误。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D项错误。故本题选B项。

2.B 图中数据表明,除隋朝外,两汉至唐朝水利兴修的次数总体呈上升态势,其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图中并不能反映出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也无法说明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故A、C两项错误。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3.B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成套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

4.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受田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项错误。

5.C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故该船在理论上的最早沉没时间应为C。在A、B两个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尚未成立,故可排除。D不符合“最早”这一要求。

6.B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表明工匠职业是世袭的,不可更换工种,排除①④,正确答案为B。

7.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考查学生处理历史信息和进行基本历史研究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初步掌握。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字形的甲骨文,属于历史文物类资料,是证明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有利的证据,故D项符合题意。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牛骨,只能证明牛在当时的存在,而不能说明牛已用于农耕,A项错误;B、C两项反映的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状况,不符合题意。本题易错选A项,主要原因是混淆了牛与牛耕的区别。

8.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与史实不符,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并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

9.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资至百万”可知庄园经济力量强大,故A项表述正确。根据“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可以判断出庄园内经营活动齐全,说明自给自足程度很高,故B、D两项表述正确。草市是乡村集市,在东汉时尚未出现,并且材料中未体现乡村集市繁荣的信息,故C项表述错误。

10.答案 (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2)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3)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比较分析能力。(1)要注意认真阅读材料,从原料、生产环境、政策、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归纳概括。(2)要通读两则材料,从梅森与景德镇的不同做法上入手分析。(3)考查身边的历史即地方史,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见解与案例之间的联系性和针对性。

11.答案 (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

解析 第(3)问,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古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一般从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品种的改良等方面归纳。从人地关系、土地制度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等方面回答“原因”。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闯关检测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精品学习网预祝考生可以金榜题名。

相关链接

2016年高考历史第一次摸底考试试卷集  

山东德州2016届高三历史1月摸底试卷(附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