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2016届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微专题强化

编辑:sx_liujy

2016-02-05

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以下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微专题强化,请考生练习。

一、选择题

1.(2015·海南·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 A

【解析】 秦始皇“不与古同”指秦朝实现了与前代不同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B项分封制、C项井田制、D项宗法制都是周代实行的制度,故排除三项;“罢侯置守”指秦朝实行了郡县制。

2.(2015·佛山)“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  )

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答案】 B

【解析】 “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不得买卖”“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贵族世卿世禄,层层分封与授田。故本题选B。

3.(2015·江苏·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据出处《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乃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之选集)和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

4.(2015·安徽·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回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文士没有向魏太子回礼并称“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诸侯国重用士人的时代特征,故选A项。B项是材料体现出的表象,C、D两项与材料不符。

5.(2015·天津·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 D

【解析】 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

6.(2015·安徽·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 C

【解析】 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知题中相关的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和史实;B项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B项;“推举”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排除D项。

7.(2015·洛阳二模)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士族垄断仕途 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选官方式多样 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唐朝人入仕途径有多种,包括举荐、科举、军功等,C项解读正确。科举制的发展使得士族垄断仕途被打破,A、B两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8.(2015·广东·13)针对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解析】 分析材料信息,题中的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可见该朝臣强调加强中书省的作用,意在强调应加强相权以牵制皇权,故选C项;中央集权是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B、D两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9.(2015·四川·14)“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隶属少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中书、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A、B两项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